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荣格介析心理学的道家文亿渊源浅谈

2012-12-19

成道的最高境界就是self-aeeumplish,这一概念为荣格首次提出,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只是由于大多数学者并未了解此概念的来龙去脉,将此概念译为“自我实现”。而“自我”在荣格理论中特指eg。,显然不妥。这里,笔者依上述理解将self拟译“真我”,self-aeeumplish则译为“真我实现”。其实荣格用的德文,原意为自我的本体,self只是slolbst的英译.所以译为.‘真我”较其它词更加与荣格的原意相吻合。

(二)“自然无为”、“无人感应”与共时性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马斯洛认为,真我实现就是超越正常状态下经验的习俗的影响。马斯洛把它称为“道教的无为(Taoistieletting.be)”。这一观点显然是受到荣格理论的影响和启发。马斯洛自己也坦然承认,荣格等心理学家“开了第三思潮的先河”。那么,荣格是怎样理解“自然无为”的呢?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荣格多处提到“无为”这一概念。此前.荣格曾利用道教材料考察人格发展过程。他认为,自我是个人后天的经验内容,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千百万年积累下来的行为模式或心理发展模式,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在自我形成之前,支配人的精神活动的主要是集体潜意识,人主要依靠本能、情感活动。随着经验的增多,人的活动逐渐地变成有意识的自主的自由的活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常常使人的精神摆脱潜意识的束缚,脱离了他以往立足的基础。自我的过度生长招来了集体潜意识的报复,导致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疾病的产生,这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无为”才能保证人格的全面均衡和统一。无为.意味着抑制自我的过度膨胀.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这样才能对生活处之泰然,追求终极幸福。

“无为”不是不为,在无为的基础上,荣格提出了“共时性原则”,体现了“无为之为”。1920年.荣格根据《易经》所描述的方法来进行精神分析。他以芦苇杆作为卦具.芦苇杆以六线形的形式提供了数次神谕式的答案。有一次六线形暗示他即将患病.他半信半疑,不久,他果然患了一场重感冒。这意味着他的复杂的生活情势和他随意分开的一捆芦苇乏间存在着某种精神的影响和力量,通过客观发生的偶然事件可以确定人的心灵现实。荣格断言,这种过程一定同所有已知的一切理性意义的交流相矛盾、因此可以归于极端感性意义上的范礴。荣格经过长期的试验和思索,最后把这种过程称为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ty)。荣格的解释是:具有生命的主体激发了类似于人类洞察力的无生命的“生命”的活动过程,因而它们对人类本身的问题提供了神谕式的回答。荣格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于道家“天人感应”的感悟和理解。

(三)阴阳四象八卦与人格类型

《易经》为中国群经之首。历史上许多学者认为它是儒家之作,而在台湾陈鼓应先生看来,《易经》的哲学思想实属道家而非儒家。对此.笔者深表赞同。《易经·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太极也称为“太一”或“太乙”,即老子的“道”;两仪,指阴阳二气;四象为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八卦则为乾、兑、离、震、翼、坎、良、坤。这是《易经》中著名的阴阳四象八卦本体论。荣格正是从这一理论中获得启示,提出了相应的人格类型理论。

l、阴阳与内外倾两种基本定势

《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现象,无不依当时的时机与所处的地位,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这一阳刚与阴柔动静变化作用不息的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更是人生的要谛。

荣格认为,虽然真我(self)是人格的根本目标,但却没有一个人完整地表达这个目标,我们都是从片面方式发展,例如,有许多人发展了意识的生活,而忽视了潜意识生活.女性忽视了男性的方面(阿尼姆斯原型),男性则忽视了女性方面(阿尼玛原型)。在此基础上,荣格提出了两种倾向的极性.或者称为定势,即内倾—外倾。性格外倾者向外活动,面对外界;性格内倾者较安心于其内心世界,并从诸如阅读和艺术的生活中取得较多的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种倾向.但是却往往是偏向一种倾向,而留下另一种倾向没有充分发展,成为潜意识。

2、四象八卦与人格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