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心理体现于流行语的创造中,就是根据自身游戏的需要,故意歪曲语言的原意,如用“星星点灯”来表示“脸上疙瘩星星一样多,灯笼一样红”的意思“,早恋”表示“早上锻炼的意思”“,特困生”已经不是“特别困难的学生”,而是“特别发困、瞌睡的学生”的代名词。流行语的创作主体游戏着并快乐着。
尚简求快心理。杨永林“由于现代化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处处反映出出一种讲求实效的求简趋势,代表了一种去繁求简的社会心理和时尚要求。”[14](P63)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乃至言语、行为,流行语来源广泛、内容丰富、采用了许多修辞策略,但是,我们注意到流行语就其形式看一般都很简短,除了像“晕”、“顶(支持)”“、酷”“、牛”“、哇噻”这样简短的说法,还有像“表酱紫”、“酿子”这类,实际分别就是“不要这样子”“、那样子”的音素减缩。简洁明快的话语成了高校流行语的一个鲜明的表达风格,这是大学生尚简求快心理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心理的深层反映。
猎奇求新心理。猎奇求新心理是人类创造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流行语创造和使用的新奇追求是流行文化的典型特征,语言的新奇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字形等各个方面,关键是要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王德春、孙汝建、姚远指出“,能引起注意的信息形式要有一定的刺激度、刺激对比度、刺激的重复率和刺激的新鲜度。”[12](P100)流行语的新奇强烈刺激吸引着高校学生不断地追逐、模仿新奇的语言表达,而且这种追逐和模仿很少加以选择,往往“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高校学生的语言表意往往出人意料“:人类”在他们那里被阐释为“人渣+败类”“、白骨精”被阐释为“白领骨干精英”“、天才”被阐释为“天生的蠢材”、“偶像”是指“呕吐对象”“、小笼包”是“装可爱”的代称“、油条”指“很花的男生”“、烧饼”是“很轻浮的女生”的意思等等,不了解这种心理、不作一番调查、不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很难明白有些流行语的确切意义。
委婉含蓄心理。委婉含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民族心理,这种心理外化为语言的表达风格,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影响了文化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一些不能直说、不便直说的内容都被包装上冠冕堂皇的词语,如不说“打麻将”而说“研究国粹”、不说“做爱”而说“人性”、不说“散步”而说“晒月亮”、不说“气死我了”而说“7456”、不说“人的脑子迟钝”而说“286”、不说“接吻”而说“种草莓”等等。这种含蓄在很多时候创造了一种诗情画意,使本来普通的场景、平凡的事情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而这也正是大学生富于想象和追求诗意的心理表现。
总之,高校流行语以极其强烈的视听或表演重新塑造了大学生的感官,并把自身的欲望、幻想和心理内置其中。“更可能从一种隐含的层面,投射出青年对于自身赋予重要性的流行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的认定,因此,流行语便成为青年社会文化心态的符号表征”[2]。高校流行语总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以及内心深处隐秘的心理。
高校流行语表现的正确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