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析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2012-12-17

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体制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所需求的主流意识的一元化与非主流意识的多元化相混杂,社会评价标准进一步丰富,不再把政治作为唯一的标准,社会价值取向的一元化同个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了矛盾。社会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相斗争,此起彼伏,造成了人们心理的不稳定,不平衡。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的青少年,独立意识日趋增强,为了表现自我,一反传统束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滋生,深刻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反映到现实社会之中,有些地方和部门,党风不正,政风不洁,民风不纯等丑恶现象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得到遏止,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不良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鲜明对比,人们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失去信任而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个别领导同志,其身不工L,言行不~的现象,致使人们顿生厌恶之感,非但不愿接受其内容,而且会使人们将注意力指向教育者自身的不良行为,以示心中的不满,以泄腹中之怒,从而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形成习惯性的信度逆反。

3、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因素

青少年的社会地位是比较特殊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出现“异时性”,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所谓“边缘人”的不稳定状态,这种生理发展成熟与社会地位延迟稳定的“异时性”,造成了青少年复杂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特征正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成人感、自尊心愈来愈强烈,渴望被社会承认,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是青少年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自尊心受挫的情况卜,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出人意料,反抗或我行我素倾向急剧增加。如果教育者忽视情感投入,就会进一步使受教育者疏远他人,拒绝他人,最终沉积在心底而形成习惯性的逆反心理。此外,青少年心理过程各要素存在着矛盾,认知过程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不平衡,充满好奇心,这是青少年心理另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讲一面理,或没有说明理由或说明理由不充分的禁止性说教,导致“禁果分外甜”效应,这是形成逆反心理又一重要原因。

4、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囚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整个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沉闷走向生动活泼,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领域最为活跃的时期。时代的急剧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社会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落后于社会发展,具有“滞后性”,总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方式方法都没有改变陈旧的体系,还是传统模式。尽管有关部门曾做出了创新和努力,例如近期教育部要求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等,但落实到基层,这种“口号式鼓动”教育收效甚微。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滞后性”是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诱因。

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首先,在内容上: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教育内容的编排上具有重复性,不科学性,忽视了层次性,因人施教原则,使教育对象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形成“思想逆反”。此外,“德育内容的泛政治化”也是形成思想逆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方式方法上:把灌输教育原则片面理解为“满堂灌”、“填鸭式”,搞强迫命令,硬性限制,采取单向灌输,形式单一,照搬方法。最后,教育评价上: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模糊性,用考试分数来评判个人的政治及道德水平的高低。这种评价标准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有才无德”、道德与知识相分离的“偏才”。

三、引导逆反心理的对策

逆反心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容回避。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学者对逆反心理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只看到消极一面,而没有看到积极的一方面。对有逆反心理的受教育者的评价,常以“桀骜不驯”、“牢骚满腹”、“感情用事”、“崮执己见”这些词语来代替。事实上,逆反心理不仅一方面可能会成为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前奏,而且另方面又可能成为帮助我们教育者反思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的最佳角度。因此,我们对逆反心理的评价应持辩证的观点,应当积极引导,不是彻底地矫正,更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清除”。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了减少逆反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l、转变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种于段,而非目的。目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乍产:力是我国最大的政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脱离具体业务而空谈思想,谈政治。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批判型”转向“建设型”,由“行政型”转向“服务型”,一切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教育者的出发点要从过去追求“同一‘律”向“同一律”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观念转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社会需求出发,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忽视了个性品质、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和相应的道德体系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原则。但是,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拓展了社会成员的个性发展空间。那种过分强烈按统一的思维模式或发展轨迹的公式来培养人才,只会导致单一、沉闷、僵化的育人氛围,很难解决人们复杂多样的思想矛盾,反而激起人们对思想教育的逆反。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元化的前提下,应尊重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加强情感因素投入。逆反心理的构成因素中,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直接推动力。情感投入的深度与逆反心理程度成反正,情感投入越深,逆反心理的逆反程度就越小。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心灵的呼唤,离不开情感做媒介,思想的共鸣,也需要情感去撞击。纯粹的“以理教化”难免使受教育者存在“抗药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应是“法官”、“牧师”,而应是情感的传递者、沟通者。唯有如此,才能克服理通情不通的逆反心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试验,如果教师对受教育者给予一定的情感投入,并为之创造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其结果会达到一种常规教育无法达到的积极效果。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马利翁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以饱满的情绪和真挚的感情,才能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内容,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投入积极的情感,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情人之间的统一,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