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中职生逆反心理教育对策探析

2012-12-14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青少年生理上基本上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中职生心理的发展更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就更为突出。逆反心理在中职生中的表现大致有:(1)超限逆反。这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眭质,一概过度地批评指责),就会引起中职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2)情境逆反。这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在讲解课文),会使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3)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中职生。这样,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4)禁果逆反。中职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均属禁果逆反。(5)自主逆反。这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却用喝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喝斥、打骂,或互不理睬等。(6)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师无意表扬了一个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7)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三、中职生逆反心理之教育和调适

对待中职生中存在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应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同时,应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而对待中职生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

(一)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

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教育者的指导,而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职教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尊重中职生,进而才会减少中职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二)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心理学理论以及大量的社会现实表明,感情可以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中职生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均有体会,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上课。如果职教工作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被教育者心理上就不会产生厌恶、背离、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