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浅谈

2012-12-14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种类

根据逆反心理起因的差异,青少年身上主要表现出以下种类的逆反心理: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牛产牛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义,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帅动机良好,却用呵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牛;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呵斥、打骂,或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井无错处,而动机小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安际相筹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彳了之”

此外,在教育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癖、暴躁、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梢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

三、预防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一般教育对策

首先,教育者必须严于律,努力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待人处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使学牛产生信赖感。身教重于言教,造就“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应,避免“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现象发生。其次,坚持“以情治逆”的原则,淡化权威心理,丢掉权威的颐指气使,把学生当朋友,以诚相待,平等相处,满腔热情地关怀、体贴他们,用自己的炽热的深情上熔化“逆反心理”这个冰块再次,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公平合理地处理学上,的各种问题,防止畸重畸轻,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此外,教师在做出某项禁令以前,必须认真疏导,允分说理,晓以利害,这样才能防止可能m现的禁果逆反心理,降低潘多拉效应的强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在教学中废止注入式.推行启发式,是预防和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剂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