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学生心理障碍及其克服中的教师因素

2012-12-13

第三,在个性心理方面,个性心理发育滞后。没有比较清楚的自我意识,不能自尊自爱,缺乏自知之明,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差,容易遇事冲动,与他人合作相处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对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不能主动、自觉的适应等。

第四,在择业心理方面,缺乏理想与信念,人生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感到迷茫、困惑;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缺乏自信心、缺乏对事业成功的追求。

三、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师因素

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涉及到遗传因素、生理条件、身体健康、所处的时代、周围环境等多方面,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学生心理、实践等,这里只讨论学校方面的原因,仅学校而论主要有学校教育体制、教师和学生本身等。

1.中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生,校园生活、学校的环境和风气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校办学思想不够端正,办学水平有限,以优生为重点而忽视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抓好文化课为重点而忽视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了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特别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摧残了不少学生的聪明才智,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创造个性,把学校办成了毫无生机的经院。

2.中小学生师向性很强,教师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处世态度乃至言谈举止,对他们的成长、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可惜的是,由于部分教师教育思想不够正确,教育素养不够高,教学方法不当而伤害了学生。如讲课乏味,负担过重,考前突击,疲劳轰炸,处事不公,待人不平,甚至讽刺挖苦,侮辱人格,打击报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这些无疑都会给学生带来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茫然无从,对老师丧失信任感,进而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该说,相当多学生的厌学症是由我们教师造成的。

3.中学生处于生理上和心理上急剧变化阶段,特别是心理上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一方面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不愿意简单地接受大人的意见,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是大人了,可社会并不认同他们具备了独立的能力;另一方面,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生活经验不足,容易轻信,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包括好的和坏的影响。他们好奇心强,容易激动,容易做出不冷静的事情来。若不加以及时引导,任其自由发展,他们的心理能量就得不到正常释放,因而不能成为前进的动力。他们很可能吸收东方传统价值观中的不良成分或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而不能自制,误人歧途,造成心理障碍。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在家里长期扮演小皇帝的角色,可能会造成他们日后过于骄横或脆弱的心理。

四、克服学生心理障碍对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