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某校初中男生小贾,课间与同学玩耍时,不小心从高处摔倒在地,疼得站不起来。学生急忙找来班主任,班主任把小贾搀扶到办公室,派学生去请校医,恰好校医不在学校,而一旁小贾不住喊疼。班主任觉得应该先把小贾送医院,可是先前发生过的一件类似个案让她犹豫不决,原来不久前同样是班上一个学生受伤,班主任把他送到了医院治疗,自己垫付了三百多元医疗费和车费,时至今日,那位学生的家长仍未把钱还给自己,自己也不好意思追讨。“算了,还是打电话给家长吧,再说,学校的制度规定是由校医陪送去医院的,现在校医不在,自己接下来刚好有两节课。”班主任这么想。于是,她打电话给小贾的家长,可是打了半小时才打通,等小贾的家长赶到学校,急忙把小贾送往医院,诊断是脾脏破裂,如果再晚送一会儿,小贾就没命了。家长怒火中烧,一纸诉状,把学校和班主任告上了法庭。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会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通俗地说就是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案例中“校医不在校”“自己又有课”是这个班主任的合理理由,所以她会在是否送小贾去医院的决定中,最终选择不送。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常会遇上需要找合理化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责任,或减轻焦虑的事情,例如遇事是否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等。很多情况下,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班主任,不太会同家长沟通,或者与家长沟通时产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班主任往往会选择回避。但是为避免自己承担工作不主动的责任,他们会选择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以减轻领导的问责和自己内心的焦虑。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弄得更糟。
合理化是一种消极的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又有多种心理防御法,案例所涉及的是“推诿”。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在面对不重要的事件或重要事件恶果未被追究的情况下,合理化的确能平缓一个人紧张的情绪,使自己心安理得。从保护班主任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适当使用可以缓解应激状态下的焦虑。但是,班主任工作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无法避免各种应激,因此,以积极的心理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问题,面对困难主动出击,积极化解矛盾,才是有效保护自己、产生积极情绪的惟一之道。
案例4:某校初中生小刘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不爱学习,调皮捣蛋,家长也很不配合,班主任对此非常头疼,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向孩子的母亲告状。有一天放学后,班主任把小刘留下来教育了三个小时,小刘回到家已经很晚了。第二天小刘的母亲到学校大吵大闹,还到校长那里告班主任的状。校长找到班主任,说她不该把小刘留得那么晚,万一出事学校要承担责任。班主任非常委屈,从此再也不管小刘了,放任小刘散漫,结果小刘学习一落千丈。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愿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会压抑自己的愿望,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这称为反向。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案例中的小刘学习不用功,又调皮捣蛋,班主任理应把他放学后留下来教育或补课。但是班主任遇上了“好心当作驴肝肺”的家长,非但不配合班主任,还要责怪班主任,班主任自然会产生委屈情绪。所以,为保护自己以后免遭类似的指责和校长批评,她选择了放弃小刘。
这里我们不去评判家长的行为,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受到来自家长、领导批评的事是经常有的,因为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多元和高标准的,班主任更是承担着比普通教师更重的责任和义务。面对委屈,选择消极对待是不少班主任的做法,这也是造成一些后进生更落后的重要原因。一项学校调查数据表明,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配合程度,是班主任对学生情感投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反向也是一种消极的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虽然案例中班主任不去管小刘了,自己情绪上可以放开一点,但是小刘这个学生客观上还是存在于这个班级,班主任的焦虑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反向行为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更好地适应变故;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愿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将导致严重心理困扰。
案例5:某校班主任A某,平时工作比较努力,小有成绩,对学生也比较亲和,一直得到领导的表扬。最近学校教师正在评职称,A某认为自己应该能评上。一天学校职称评审小组开完会后,校长找A老师谈话,告诉她没有被评上,校长指出了她几点不足的地方。她觉得很委屈,可是当面不敢发作。离开校长室,回到教室,正好撞见班上两个学生在追逐打闹,把课桌椅都弄歪了。A某火气一下子升上来,大吼一声:“住手!”她一把拖住一个学生重重地拉到一边,结果被拉的学生一个趔趄倒在地上。A某还不解恨,愤愤地说:“你们害惨了我。”看到A老师的反常表现,教室里的学生一下子都惊呆了。
评析:人心里产生不愉快,但又不能向事由对象直接发泄时,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转移。转移很多情况下是个体焦虑的转移,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案例5是一件典型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事例。教师虽然不是典型的公众人物,但是他承载着社会的理想。所以当教师面对学生时,是必须保持自己的阳光形象的。但是,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会有喜怒哀乐,而当教师负性情绪发生时,是不适宜向学生去宣泄的,尤其是不能把个人的不满转嫁到学生身上。
转移是一种消极的攻击性心理防御机制,在日常学校工作中,有些教师会因为个人的情绪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持不住而失态,他们无法向别处宣泄转移情绪,会自主或不自主地寻找替代,身边的学生有时就成了“出气筒”和“替罪羊”。当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产生负面情绪时,压抑不是一个好方法,而是应该寻找合适的宣泄情绪的方式,即便想通过有力度的发泄来排遣,也应该不伤及学生。当然转移也未必都是消极的,如当一个班主任在遇到不顺心时,索性不去顾念烦恼之事,而全身心投入到学生上,这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案例6: 某校L校长最近比较头疼,原来高一A班的班主任与高一B班的班主任为一次考试后各班算学生成绩总分的年级排序问题争吵得很厉害。A班班主任倒还好,没来找他,B班班主任在校长室狠狠地告了A班班主任一状,说她算成绩不公正。校长要B班班主任具体说说如何不公正,B班班主任却又说不上来,最后说:“她会故意改动学生成绩,也会让班上某个差生当天停课。”事后,L校长私下作了调查,发觉A班班主任并未出现此类事,倒在B班班主任那儿查到了类似的事。
评析: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的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就会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转投到别人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这称为投射。投射心理防御机制的核心是自己是怎么想的,就认为别人也是怎么想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投射是一种攻击性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先发制人,贬低别人来求得自己的心安。
在学校工作中,班与班之间应该是良性竞争,但是在应试教育仍存在的现实教育环境里,分数依然是重要的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指标。分数之争在学校教师中时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人际交往。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教师是能以诚信的态度面对学科之间、班级之间分数的落差的,但是个别教师的一些做法是欠妥的,而这些欠妥的做法往往成为自己怀疑别人的理由。
当然,人们使用投射机制也未必充满恶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投射的情形也很普遍,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法。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是一种投射的表现。此种机制可以保护一个人内心得以安宁,但会影响一个人对事情的正确观察和判断能力,易造成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案例7: 某校严格规定学生上课不许玩手机,高二某班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特别严重,班主任H老师特别重视此事,某次班会课上狠狠批评了玩手机的学生,并把几个手机收了上来。收上来的手机刚放在讲台上,不巧他自己口袋里的手机由于忘了调到震动档,刺耳地响了起来,弄得他一脸尴尬。H老师忙把自己的手机掏了出来,也放到了学生那堆手机里,朝大家笑笑说:“今天你们可以不用担心了,我向你们父母告状的工具也被没收了。”学生们一下哄笑起来,并用掌声回复了他。
下一篇:论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希望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