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控制点理论的研究及教学应用

2012-12-10

儿童处于学前的游戏期及学龄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他们的认知、言语等能力不断发展着,开始能够表达或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并开始与同伴展开交往,同时能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时儿童会表现出怎样的归因倾向呢?研究者作了许多研究。姜勇在1996年对幼儿心理控制点的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大班幼儿具有稳定的内外控制点,受欢迎型幼儿绝大多数是内控的,受拒绝型幼儿绝大多数是外控的。刘璐等人的研究中表示,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内外控倾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内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越倾向于外控。可见,对儿童归因倾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其今后的健康交往及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于大中学生心理控制点的研究

大中学生正处于学业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时期,并且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逐渐趋于稳定,他们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倾向将对其接下来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产生重大影响。内外控倾向是否为影响学习的一种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要视特定的学习环境而定。王进的研究中心理控制源部分是通过自我妨碍来影响学习成绩的,也就是说外控者更易使用自我妨碍策略,进而影响其学习成绩。可见,控制点在学习领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张亚宁、荆雷对控制源与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倾向于内控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刘金平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内外控倾向与人际信任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且内控者比外控者有更高的信任性;与尚丽娟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综上研究可知,内控型人格特质的人更易于发生成就行为,对于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态度也会更积极乐观。

(三)关于工作者心理控制点的研究

对于工作者来说,他们会遇到相关培训、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与其心理控制点是否有关呢?研究者对此展开了很多研究。卢致新等人在其研究中提到,受训者自身的特点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内因,研究发现内控组和外控无干预组之间的培训效果在“体验传授”的培训方法上、在“改变原有态度”上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内控个体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较高。王存文、殳尧对公安警察工作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控个体易比内控个体感受到更多的倦怠,并且越是外控的个体,越容易产生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职业效能缺乏等体验。黄攸立等人的研究表示,内外控人格特质与员工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正相关,即员工越内控,其整体满意度越高。黄攸立、丁芳的研究结果发现,内外控人格特质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内外控人格特质是组织承诺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以上研究表明,工作者的控制点对其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以致影响到情绪状态、工作满意度及工作效率等方面,所以对工作人员心理控制点的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四)关于特殊群体心理控制点的研究

由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尚未成熟、易受他人影响及阅历不够丰富等原因,他们历来是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一个群体,尽管如此,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时有发生,原因很多,应当格外重视。叶茂林、杨治良对未成年人归因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的内隐归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未成年人罪犯的内控程度要低于常模而且也低于未成年人正常群体的内控程度。可见,内外控制点也是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有必要对其归因倾向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

四、控制点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罗特(1966)的观点,人们对行为的产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结果与自己的行动是不相关的(外部控制),另一种认为结果与自己的行动有直接的关系(内部控制)。控制点类型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归因,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结果期待是成就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教师的某种行为表现不当则会带给学生消极的结果期待。例如,如果学生感到老师不喜欢自己,无论自己表现得多么好,老师也不会赞许自己,那么学生可能就不会努力做事,因为他们并不期待着良好的表现会产生好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学习内容重难点的引导

教师在讲授课程时,有时会遇到教学难点。学生对于知识难点的领悟会因人而异,可能有的学生在教师讲解后就能明白,而有的学生在教师多次讲解后才能够理解,因此在学习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的引导会影响学生的原因知觉。例如,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是一个非常不好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之前,通常会对此作一定的解释说明,以便学生作好努力学习的准备;但对于偏外控型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认为知识点很难,肯定学不会,自己努力与否并不重要,因此不作出努力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前的指导一定要恰到好处,合理、科学地引领学生进入最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产生放弃的念头。

(二)适当评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