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促进德育自主性试激发内部动机

2012-12-10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促进德育自主性试激发内部动机

[论文摘要]榜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优良传统教育,这种教育活动在于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和学习榜样行为的主动性,通过满足受教育者追求美、欣赏美、评价美的心理需要,使个体的道德品质获得发展。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问的影响是复杂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在榜样教育中应注意真诚性、归因方式、自主性、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个体模仿榜样的内部动机,提高德性修养。

[论文关键词]榜样教育;德性教育;内部动机

组织学生学习先进榜样人物,培养学生的优良德性,在我国既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成功的优良的传统教育,也是我国当代学校中经常使用、广泛开展的一种有效的德育活动。榜样教育以其直观生动的教育形式,对受教育者的德性行为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把客观的榜样人物所体现的德性品质转化为少年儿童自己主体的德性习惯,提高德性修养。

一、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为,使人们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育活动。榜样教育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迹,使学生形象地感受榜样的高尚品德,从而在思想情感上产生模仿和学习榜样的愿望。榜样教育的心理机制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一种是心理动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需要和动机是促进个体心理达成和行为实现的根本动力和诱因,需要是个体产生行为和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动机促使个体朝向一定目标进行活动,对行为具有指向驱动和维持调节的作用,榜样教育利用受教育者追求美、欣赏美、评价美的心理需要,将外部审美刺激转变为个体的内部道德需要,使他们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审美意识,道德品质获得发展,同时提高德性修养。另一种是社会学习理论与模仿,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一强化一模仿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的,受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但是,这种理论强调模仿是发自主体内心的,自愿主动的甚至是无意识的而非强制性的动机和行为,并伴随愉悦的情绪体验,教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

在榜样教育的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表面上看似已经得到教育并学习了榜样行为,但是当我们了解他们的真正动机后,会发现他们看到的是榜样行为得到的奖励,学习榜样行为是为了得到奖励,只是简单的行为模仿,内在的德性动机没有得到激发,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是力量的源泉。

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要保护个体参与道德实践的兴趣,这对个体德性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要善于提升个体道德实践活动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源于主体获得被认可、称赞的内在需要,让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个体不断参与实践和探索的愿望。

三、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关系

Deci等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外在刺激能降低已存在的内部动机,认为强的外部动机发生作用时,内部动机就会降低。内部动机降低的程度将是外部动机上升的程度。与此同时,实验室研究也发现,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具有促进效果。但是随后的研究者们又发现,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的负相关较弱,两者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一种共存的关系,外部动机既可能削弱内部动机,也可能对内部动机产生促进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方向是由外部动机的类型决定的。

虽然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作用还存在着争论,但是也获得了一些一致性的结论,即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具体表现为:非必然的外在奖励(即活动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得到的奖励)较那些必然伴随的奖励(即只要活动就能获得的奖励)对内在动机更少地造成损害效果,更多地产生促进作用;未预料到的奖励较预料到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会产生更大的积极效果;无形的外在奖励(如口头的、社会的)较有形的奖励能产生更多的促进作用与更少的削弱作用;为个体提供明显的胜任与能力感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会产生更多积极的效果;被期待的有形的奖励会削弱高初始兴趣活动中被试的内在动机,而对很少或无兴趣活动中的内在动机不产生影响。

Henderlong & Lepper(2002)认为奖励对内在动机的作用非常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情况不同奖励对内在动机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促进内在动机也可能会损害内在动机。他们用5个概念来解释表扬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内在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5个概念变量分别是真诚性、归因方式、自主性、自我效能感、成就标准。

四、对德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