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念有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学生总认为它是自由课,可以随意发言,可以自由走动,可以不认真,可以纪律松散,甚至有学生认为心理课就是好玩的课,这些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给课堂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制约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
2.情感欠平衡
出于对心理课的好奇,学生总被它深深吸引,对它充满渴望。或许是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高中生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心理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一旦上心理课就表现得格外亢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现象频繁出现。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安静。这与高中生情感的两极性有关,即情感有时很开放,有时很封闭。
3.行为尚未自律
由于观念的偏差,行为也随之有所偏差,课堂中存在打闹现象,把讨论当成闲聊,把课堂当成自由活动的场所,三心二意,这些都与学生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有关。
(二)教师方面
1.重形式轻内容
心理课以活动为主,通常采用游戏、测验、调查、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时常还伴随动听的轻音乐和精心制作的PPT,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活动,以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对于活动时间长短、与主题的切合度、逻辑性、活动后的缓冲时间等考虑略少。一堂心理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果活动与主题内容相关小或不相关,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是肤浅的。
2.重气氛轻管理
心理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一个民主、宽松、信任、理解、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挖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体验更深刻,而对课堂纪律与秩序却有所忽略,对学生的错误也更宽容。
3.重主题的理想化轻实际性
很多心理教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应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凭着自己的想象,选择一系列主题内容,设计一些活动。但是实施到课堂时,却发现参与的学生很少,导致课堂陷入沉静,师生不能互动。这可能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建议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能是学校自己编制校本教材。对于高中阶段的心理课,因为群体处于青年初期,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1.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
心理课的主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应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为了选择好主题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或晴雨表的情况来收集主题,了解当前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主题要明确,课堂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避免一节课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者选择的主题太大,或者主题涉及学生的隐私而难以讨论。
2.精心安排各环节的活动
心理课的活动要注重“感受”和“体验”,活动不在多而在精,过多的活动留给高中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也就难以让学生有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因此,活动要遵循适量、全员参与的原则。同时,活动要符合内容逻辑,各环节活动的设计不应是平行并列、无逻辑的摆设,而应是逐层递进、有序的安排。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主题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此外,活动还要具有启发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有所悟。
3.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