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促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一种载体。学生在游戏中的体验有时候是比较粗浅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与其他同学的分享交流中才能被更深层次地激发出来。因此,课堂活动中的游戏应当是宜精不宜多,游戏结束之后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互动交流才能真正收获成效。
在一节以合作为主题的活动课中,教师在热身游戏、引入主题环节之后,设计了三个游戏:“比萨斜塔”“啄木鸟行动”“松树搬家”,三个游戏均包含小组练习、正式比赛、分享三个步骤。在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面,这么大的容量使得整堂课看上去非常紧凑,学生匆忙完成一个游戏之后仅仅是三言两语的分享就又赶着完成下一个游戏。赶过场的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体验不够深刻。
三、角色扮演活动,演绎内心世界
角色扮演是一种运用行为代替或行为模仿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它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且具有独特作用的活动方式。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以一种类似表演的方式展示某一角色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目前,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角色扮演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情景剧(小品)或心理短剧。教师准备好情景剧或心理短剧的剧本,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排练,课堂上以学生表演或播放录像的方式呈现。在解决亲子冲突、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的人际交往主题中,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
2.情境创设。教师只给出一个或者几个情境,事先不进行排练,课堂上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3.独白法。以独白的方式表达某一角色此时此刻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将隐藏在内心的思想,借助独白的机会表达出来。如在“我的心中有自信”一课中,教师设计“我能行”与“我不行”两个角色人物的独白,隐藏在角色人物内心深处的自信或自卑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但可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还可以对照自己进行反思,从而为形成新的认知和行为提供心理支持。
除此之外,角色扮演还可以以角色比较、角色辩论、哑剧表演、角色互换、空椅子技术等方式呈现,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角色扮演活动中创设的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引出学生已有的经验,促使学生在扮演或观察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反思自己以往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四、课外实践活动,亲历情感升华
下一篇:儿童武术的心理训练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