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心理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可对身体训练以及技战术训练起到良好的辅助支持作用。心理训练是有意识地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遵循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原则,才能得到良好的心理训练效果。
1.自觉积极性原则。实行心理训练是为了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水平,使他们能够掌握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方法,从而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运动技术水平朝着较高的方向发展。心理训练的效果同时取决于儿童的自觉积极性。提高儿童的积极性会直接增强他们对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时的注意力,进而又会增强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自觉积极性,要从体力训练和技术训练两方面入手,协调配合:一方面通过体力和技术训练培养精神力量,同时通过系统训练来提高训练的自觉积极性。
2.循序渐进原则。在心理训练的同时,要结合身体素质训练、技战术训练。在制定心理训练方案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训练到实战,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训练方案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日常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把心理训练的内容贯穿到实战中,对于那些比赛中发挥不出来训练水平的孩子,应该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有意让他承受失败的打击,再鼓励他追上去,如此反复的心理磨练可以提高他们在正式比赛时的心理素质。
3.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进行心理训练时根据其个人心理差异分别对待。和成年人一样,学生的性格有稳定型、活拨型等很多种,他们的心理素质也不一而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4.重复性原则。重复性原则是指心理训练要在反复训练、反复实践中去摸索和提高,这样才能实现从无到有、由生到熟,进而心理训练的效果才能在比赛中显现出来。作为儿童,很多心理训练方法不不容易掌握,短期突击的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长期的重复训练的准备。
三、儿童武术心理训练的方法
1.以鼓励语言为主的训练。武术基础训练比较艰苦,也比较乏味。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很难让他们对此产生兴趣。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积极采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方法来提高他们对训练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简单的如“好的”、“不错”、“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评价,会对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在鼓励的前提下,适时提出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因势利导,则会事半而功倍。教师在对待孩子训练的公平性上不能持有偏见。因为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其积极性,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增强自信的训练。自信是奋力拼搏的精神支柱,是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而鼓励则是增强儿童自信心的重要手段,用表扬取代批评,用鼓励取代斥责,这对提高儿童自信,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是非常有效的。作为老师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要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感染他们。
3.以赛代练法。比赛相对于平时训练,其紧张刺激的氛围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针对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适当组织比赛,以赛代练,可以激发儿童训练的积极性。在平时训练中,穿插进行一些教学比赛,通过模拟真实的比赛环境,适当的比赛奖励,在队员之间营造出竞争氛围,可以提高儿童适应比赛环境、克服紧张心理、临场应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积累比赛经验,提高训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