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

2012-12-06

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烦恼、焦虑、紧张、厌学、困惑等,常因不同年级、不同性别而异,在实践中,凭着经验有时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但在解决问题时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可能束手无策、或者事倍功半、或者根本就无效,总感到力不从心。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才能更好的胜任这项工作。据统计,国外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而在我国,心理咨询是一项年轻的事业,专业人员相当少。目前学校心理咨询队伍中专业、专职人员少,而一般是由校医、思想政治工作者、班主任等组成,且很多都是兼职,专业性不够、数量也不足。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上大课、开讲座,很难面对面个别交流,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其目标要求,在队伍配备上必须讲求科学性、专业性。

3.4 发挥班主任的职能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只要是常人,如果受到教师的关心、帮助、热爱,那么他就会有所发展。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具有激励作用,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对于班级中的边缘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是班主任在学习、精神上的关心、关怀。过分把时间、精力放在督促他们的宿舍卫生、纪律方面,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其它工作的开展。班主任应把边缘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作为自己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经常性的接触,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并在日常工作中,与各方教育力量相互配合,要共同帮助弱者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

3.5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职校学生健康成长的软环境

由于职校学生成绩较差,行为约束力较差,但父母却望子成龙,造成他们与家长的隔阂。因此,教师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形式努力去融洽家长与学生的关系,让家长树立对孩子的信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及时与孩子沟通,创造自由、平等、和睦相处的气氛。

3.6 加强职校学生成功的人际交往教育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这说明,一个人在群体中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的发展。职校现已开设了公关礼仪课,针对人际交往中的行为提出了规范性意见,并且要求学生具备大度、真诚等优秀品质。只有具备了优秀品质,才会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3.7 根据“个体差异”原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

大部分职校学生毕业以后都是直接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现在学习是为以后工作做准备。如对于数控班的学生,应该把掌握一定的数控技能作为他们的学习目标,教师通过举行技能比武等形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并让他们步入社会后有一技之长。这样,学生可以实事求是地看到希望,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成功的体验,有益于心理健康地发展。

3.8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利用校园文化的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如设立心理健康墙报专栏,创办心理之友专刊、心理健康教育广播,开展心理健康演讲会、课外小组活动等方式等,广泛宣传:1)心理卫生知识及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方式、方法、手段、途径;4)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意义与作用等等;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意义的认识水平。同时,在师生中大力提倡:勤勉、健康、合作、奋进的校风、乐学、善思、自信、志远的学风,以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环境。

3.9 将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