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造成当前小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原因2.1 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 ,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 ;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 ,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导致教师无心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
2.2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 ,照顾过度,期望过高。
一
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男一方面 ,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法码 ,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开始在孩子之间流行起来,攀比讲排场有求必应,以往的艰苦朴素作风早抛到脑后,也是造成不良心理的原因。
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3.1 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状态有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与其自觉能动的心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处于优势心理状态的学生,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强 ;而处于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学习能力受到影响。作为老师,大家都很清楚这一点。学生心理状态的良与差,可直接影响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学习积极性表现的“指标”。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都处于优势心理状态的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就越强,那些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厌恶,缺乏自信心,他(她)往往将兴趣投向了其他方面,如看武侠小说、玩电脑游戏、或读言情小说 结果上课不听讲、不思考 ,作业不认真完成,预习不充分,复习效果差,对学习反感、厌恶。这时教师应该找合适的一个切入点,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孩子更多的心理切入点。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感悟,就没有情感。也无法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 。
将不能使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生活。因此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等能力。
3.2 重视学生的心理导向。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心理状态不佳时,就要重视、更要引导使其向良好心态方面转化。如“甲1”喜欢玩电脑游戏;“丙 2”比较贪玩;“丁3”爱读言情小说 。他(她)们在课堂上经常表现为 :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兴趣不浓厚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作为教师要承担经常与他们坦诚交流、敞开心扉地聊天,想方设法与他们缩短心理距离。经常观察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有意地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在课堂上发现他们处在不 良心理状态时,就努力地去读懂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回到优势心理状态中。
3.3 尽力做到与学生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倘若不相容,则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歧视、相互猜疑、相互埋怨等。教师应该主动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看看他们在想些什么?常玩些什么?做些什么?为什么会那样去做?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应该想想他们为什么会 出现这样的错误,他们在做这样的事时 ,心里想些什么?然后,再来处理他们的错误问题,在处理时尽快和他们沟通 ,让他们 自己认识到错误,让他们从小做到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尽量体谅学生还不成熟的心理表现。因为师生问的心理相容,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是在相信他,关心他,热爱他。这样使他们增强了自信,激发了他们 的 良好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