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床(车床)的机械操作系统,如果要找一个合适的人去操作,这个人肯定是一个“畸形人”:其身高大约在140厘米左右;肩宽却在有64厘米;而且两臂手伸时的幅度要达到235厘米之大才“合适”,显然找不到这样的“普通人”。因此,普通人在操作普通车床时会感到不轻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学会去适应机器。如何让学生适应机器?怎样使学生将来在工作时的动作既省时又省力且产品质量高呢?从指导学生操作技能的角度说,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动作的熟练性,减少动作的多余性、无效性为主,需要实训教师掌握一些较为普遍的动作经济学原则。
1.平衡原则
避免单手作业。左右手的运动以相反或对称方式进行操作时,身体要处于平衡状态。
2.优势原则
考虑工作中个体的差异及习惯。如左力者与右力者的配合。有些学校对左力者在学习钳工时不加以干涉,这是不对的。左力者不适合做钳工,现有的许多工具及机床都是为右力者设计的。另外,在装配、维修过程中需要俩人的配合时,学生一左、一右的如何作业?值得思考。
3.节律原则
周期性的、有一定规律性的顺序动作(如拧成组螺钉),必须训练成规范化的动作。
4.非单调性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动作有节凑时,也要兼顾到使动作有一定的新奇性和变异性,以避免单调。
5.其他原则
还有实际工作中的如直腰原则、屈肘原则、站立原则、工作台高度、工具物料的放置等等都是实训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操作时对操作者身体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操作者工作心理的考验。只有分析了解清楚,才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总之,学生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在教学导入点上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求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持续较快发展。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来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通过心理学在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来提高动作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