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心理护理的目的及程序浅谈

2012-12-04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摘要】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按一定的程序,应用各种心理技术,通过消除或缓解护理对象存在的或潜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最终改善护理对象的心理条件,恢复健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心理护理;目的;程序

目前,护理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运用在护理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中,针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系统化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心理护理就是在观察疾病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疾病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情绪、行为反应的个体特征,继而对护理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及心理支持。心理护理需由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员,针对护理对象存在的或潜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按一定的程序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1 心理护理的目的

人患病后,在心理上会有某些不同程度的反应,如抑郁、焦虑、怀疑、孤独感、被动依赖、否认、同情相怜、侥幸等等。而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调适上述的不健康心理,使之达到最适治疗的心理状态,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解除病人负性心理 如外科手术病人对手术的某些错误认知、术前过度的紧张或焦虑的情绪状态,对手术的预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心理护理,促进病人形成良好的手术认知、调整情绪状态处于适当的焦虑水平,有助于促进手术病人保持适宜的心理状态、防止心身症状的恶性循环,以及发挥手术疗效。

1.2 协助病人角色适应 病人一旦生病,但往往难以放弃原有的责任,在病人角色转变过程中易出现角色冲突等不良适应状态。通过心理护理,可以促使个体角色适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1.3 帮助病人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1.4 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社会因素可引起个体躯体的不适症状或病感。通过心理护理,有助于澄清病感的性质,帮助个体调整心理社会状态。给患者提供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复发等知识掌握的需要。

2 心理护理程序

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在整体护理的整个过程之中,进行连续的、动态的,有计划、有评价的系统护理,按照护理程序保证病人得到完整的、连贯的、具有专人负责的管理。具体步骤如下:

2.1 评估 评估是心理护理程序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晤谈、调查、量表测查等手段,对病人作综合信息的收集工作,收集病人主、客观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和列出心理护理诊断,通常与收集病人的其它资料同时进行。

2.1.1 收集资料 此次患病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族史等情况,包括患病后的心理反应及心理需求,以往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人格量表、情绪量表、问卷、测评工具进行客观、量化地心理评估。心理测量是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和对心理护理疗效进行评价的科学手段,同时心理测量也是心理护理规范化、科学化的的根本途径[2]。

2.1.2 分析原因 分析患者的性格类型,遗传因素,躯体健康状况,理化因素:如是否有酗酒、吸毒、药物滥用等;心理社会因素:如生长发育史、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情况;以及如个体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3 相关护理诊断

心理护理程序的第二步,是根据收集到的系统信息,对病人作综合的临床护理诊断,确定病人的心态,对患者的心态进行“好、中、差”分类,然后分析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恐惧、担忧”等情况,最后确定病人存在的消极心态属于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

4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