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并不总发挥作用,当其教养得不到预期效果时,他(她)们可能要反思并修正教养方式,这就是说,家庭中的影响是多向性的,“儿童自身的特点是影响到父(母)的态度和育儿实践”。林崇德,1995)孩子的有些特性也在塑造父母的教育行为。
总而言之,夫妻正式离婚后,毕竟会使孩子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时候更加难以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这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幼年时爱的缺失加大了对之教养的难度。
3. “经济紧张”对单亲家庭的影响
单亲家庭所面临的困难是严峻的、现实的,父母也承受了更多的负担,尤其是单亲父(母)面临的“经济紧张”和“角色超载”,而前者往往成为单亲家庭所遭遇的主要问题。生活拮据对这些家庭的影响重大,因离婚等造成的经济收入降低甚至中断引起生活质量的下降,成为许多单亲家庭所具有的共性。由于大多数单亲家庭是“母—女(子)”模式的,母亲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固定的收入,没有足够的抚养孩子的资源,孩子缺乏营养和医疗保健,在课堂上精力不足,身体健康得不到有效保证,监护人为谋生必须分散精力以至于很少关心他们和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环境,有的孩子就已辍学或面临辍学的威胁。特别是那些生活贫困、失业、工作能力很低、教育背景窄狭的母亲,养育儿童的技能也很差,她们往往以让孩子得到温饱为满足,严重缺乏对孩子心智成长的关注和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从而削弱了家庭内的关系。一些带孩子的单身父亲因经受着贫困的压力和经济的限制,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以至较多地产生了问题儿童或劣迹儿童,正是家庭的贫困重创了许多儿童的成长轨道。
当然,也有一部分单亲家庭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经济保障,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上学等,但这并不能保证对子女的教养会取得实效。
三、影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行为的其他因素
许多宏观的、微观的、主观的、客观的、远期的、近期的因素共同作用都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与人格走向造成重大影响,单亲家庭儿童对离婚的适应程度也受这些因素中的一部分制约,这无疑形成了难以预测单亲家庭教育效果的诸多变量。具体而言,下列因素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单亲家庭儿童。
1. 家庭的民族背景、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时空环境。
2.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单亲会更多地与孩子交流,更多地鼓励孩子,并赋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世界。当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会更多采用关爱、说理、赞扬和纪律等方式来教育孩子。相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更可能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态度,有更多的体罚现象。
3. 社会支持性。社区、邻里、朋友、亲戚的物质、情感支持会大大缓解单亲家庭的压力和儿童心理调适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祖父母的介入。反之,家庭与邻里以及社区关系的破裂容易导致少数儿童出现不良行为。
4. 学校、教师的教育影响。
5. 婚变次数。儿童经历父母婚姻变故的次数越多,适应就越困难,适应持续的时间也就越长。儿童不断经历着严重的家庭冲突以及不一致的抚养方式会极大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6. 父(母)观念行为系统的作用。如道德境界、家庭价值观、生活方式、父(母)身教示范。
7. 非抚养方的影响。如果离异父母能消除彼此的敌意,与没有监护权的父(母)保持接触,并与家族内的亲戚、儿童的老师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取得一定的社会支持,或者非抚养方经常给予儿童不同程度的精神与物质的关怀,就会使儿童的发展情况得到改善。
8. 单亲的心理健康水平。
9. 单亲的受教育程度及教养能力。
10. 亲子关系。单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角色超载”、“责任超载”,从而容易加大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发生冲突的频率,使亲子关系别扭、紧张,致使一些单亲丢弃部分责任的现象发生。但也有相反的情况。
11. 多子女单亲家庭产生的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