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感现状分析

2012-12-03

目前在我国,心理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分并不十分清楚。心理教师多是兼职,大多数心理教师往往更加认同自己的普通教师角色,认为心理辅导是业余工作。

二、心理教师的功能认同状况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功能认同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心理教师就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

有人认为,心理教育的提出是为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或减少心理障碍。因而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对心理教育的理解和界定是片面的。

心理教育的内涵非常广博,有关心理教育的定义很多,目前还没有定论。班华教授在《心育论》一书中提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辞海》中的解释是:“心理教育是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教育部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由此可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功能也就不仅仅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这么简单。

(二)心理教师就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教师

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心理学教育来对待,把心理教师当成了纯粹的传授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科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严格的考试。

应该肯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来丰富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知识技能是必要的,但是把它当作单纯地传授心理学知识的“工具化课程”是不可取的。仅凭一张试卷是考不出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从分数上也看不出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否真正解决、心理健康水平是否真正提高、心理潜能是否得到开发。

(三)心理教师就是帮助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解决困惑的教师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入手,较多地关注和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目标处于防治性的层次。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应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因此,在学校心理教育策略上,人们的教育共识是面向全体、发展为先、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心理教师的自我评价状况

心理教师是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具有其特殊性。无论是在他人眼中,还是心理教师自身,对这一身份的特殊性都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心理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怎样的呢?

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心理教师能够主动按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但是,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咨询技巧很充分的竟然没有一人,大多数心理教师对自己的“理论知识”、“咨询技巧”和“工作满意度”感到一般。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大部分心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发挥效果和工作能力并不满意。六成多的心理教师觉得自己与学校中的其他教师相比显得有点特别。可见,心理教师在学校中还没有明确的位置。

四、心理教师身份认同感不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