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感现状分析

2012-12-03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摘要: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模糊,甚至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专业认同、功能认同及自我评价等方面存在着误区。

论文关键词:心理教师;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对所属群体的角色及其特征的认可程度和接纳态度。在我国教育界,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受传统思维习惯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心理教师的身份还存在着许多争议,从而导致了心理教师身份认同感模糊甚至偏差,这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现状,提高心理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对提高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专业认同状况、功能认同状况、自我评价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身份认同感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一、心理教师的专业认同状况

在学校心理学发展较先进的国家,在中小学工作的心理学者的专业身份是非常明确的,表现为专业性的培养、严格的资格证书或执照制度、统一的从业标准和道德准则以及职业发展所必须的继续教育等等。

而在我国,心理教师的身份还存在着许多争议,导致了心理教师身份认同感模糊甚至偏差。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对我国京津冀地区中小学心理教师的抽样调查,尽管大部分受调查者都有学校专门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场地(如心理咨询室),但六成多的心理教师觉得自己与学校中的其他教师相比,“任务不明确,可大可小”、“好像介于行政与教学之间”、“跟高考学科无法比,有时被冷落到角落里”、“工作变化性太大,随领导和上级的需要而定”等等[1]。可见,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大多数未能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他们在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出现了专业角色的混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教师与管理者角色的混淆

我国一开始就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而不是服务的角度来看待心理辅导的必要性的,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一些学校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兼任心理辅导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就是学生工作处主任、德育主任或团委书记,由此出现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矛盾。

因为管理者会从学校大局出发看问题,要维护学校的声誉和正常运行的秩序;而辅导者的角色则要求从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角度出发看问题。这种混淆,一方面把管理者推向了尴尬地位,妨碍了他们作为管理者处理学生问题的客观性、果断性,妨碍了他们对纪律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心理辅导的进行。心理辅导要求较少考虑制度与管理,而主要从学生的人性和发展看问题,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隐私,与学生平等相处。心理辅导教师与管理者的混淆使心理辅导工作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使得学生不相信心理咨询者,更不敢向其倾诉。

2.心理教师与德育教师的混淆

受师资力量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心理教师多是从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过正规的心理学训练,加之品德教育的模式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使得他们在工作中不自觉地运用德育的方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对心理辅导失去了信任,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另外,许多学校安排德育教师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课,这样,在无形中会使学生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心理辅导不过是德育的另一个版本而已。

3.心理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