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与积极作用

2012-12-03

教育者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的成长。家长的过高期望会对子女造成精神虐待,家长的过度保护会给子女埋下心理隐患,家长的过多干涉会限制子女的成长,家长的纵容与溺爱会造成子女的心理困惑,家长的冷漠会导致孩子心理孤寂,家庭专制和暴力会导致子女心理偏常。教师的歧视会让学生感到不公平,教师的冷漠会让学生感到心寒,教师的嘲讽会让学生感到屈辱,教师的挖苦会让学生感到自卑,教师的敌视会让学生感到无助,教师的怀疑会让学生失去信心。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家长要尊重子女,维护子女的人格尊严,要善于听取子女的意见。教师要掌握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更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中学生出于对社会丑陋现象的反感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也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丑陋现象: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丑陋现象对中学生有负面影响,也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当中学生发现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与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际不相符时,就会产生怀疑、抵触、否定等不满情绪。一方面,中学生会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产生怀疑、逆反;另一方面,中学生会对社会丑陋现象产生更加强烈的不满和抵制。中学生鄙视社会丑陋现象,但又无能为力,于是他们选择对正面宣传教育的逆反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丑陋现象的不满。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最积极,最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他们胸怀坦白、忠诚、积极、正直,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他们不仅对社会丑陋现象深恶痛绝,而且敢于揭露、指责、批判、抵制社会丑陋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学生抵制教育乱收费现象,阻止、揭发亲人的腐败行为,痛斥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等。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能够自觉张扬中华民族优良的美德。中学生知道自己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关注、关心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中学生的某些道德品质常常高于成年人,如他们比成年人更加诚信、更加正直、更加真实,在社会公德、环境道德等方面他们往往是成年人的榜样。中学生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正义感,常常会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来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成为抵制社会丑陋现象、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力军。

总之,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必然现象,是他们摆脱依赖,获得独立自主,长大成人的需要。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是一种信号、是一种警示、是一种力量,对于教育者转变教育态度、改变教育方式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抵制社会丑陋现象、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胡锦涛)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就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