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思想要明确
主题是我们选定所要探讨的问题,主题思想则是对这一问题所持的态度、看法、主张、意向等。主题思想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灵魂。目标的制定、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辅导的深刻性和价值性,都是以对主题思想的准确把握为前提的。主题思想明确,整个课堂辅导就会沿着主线,层层向前推进,形神俱在。主题思想不明确,目标制定就会混乱,活动设计就会流于形式。在引导学生分享时,往往出现前后矛盾、含混不清、不知所云的状况。如果主题思想出现了偏差,整个课堂辅导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有可能给学生留下消极的、负面的观念。
如,中学生异性交往这个主题,如果因为对早恋谈虎色变就简单地把目标定为不交往,那显然是不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对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有益的,但应注意交往的分寸、交往的方式,要在一定原则下,大方得体、健康文明、相互尊重、自尊自爱地进行异性交往,这才是正确的主题思想。
再比如追星这一主题。偶像崇拜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如果简单地把主题思想定为青少年学生不能追星,那肯定是不对的。正确的辅导思想是:追星是正常的现象,但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痴迷而导致自己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追星追的不是星们表面的光彩,而是星们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他们身上优秀的品格,应以此来激励自己。
对主题思想的明确和准确把握,能反映出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反映了教师对问题的理性思考。它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更需要教师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明确相关的概念和问题的实质。实际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表面上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教师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讲解。但表面看似简单的活动背后,需要教师大量的知识储备,在面对课堂上方方面面生成性的东西时,始终能够头脑清晰地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主题思想进行。
(二)一课一主题
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间有限,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问题,选择的主题内容不能太多。如果太多,每一个问题都不可能作深入的探讨,只能点到为止、泛泛而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一些教师总想面面俱到,结果课堂热闹丰富,却内涵缺乏,滞于肤浅。
如,小学五年级的《我的身体会说话》一课。第一个活动是“幸运抽奖”:学生根据抽奖后的表现,判断抽的是什么奖,引出肢体语言会说话。第二个活动是“看照片”:大屏幕依次呈现5张照片,学生说出各照片都表达了什么,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知道有哪些肢体语言。第三个活动是“猜猜我说什么”:首先学生回答“你在什么情况下用身体说话”,然后,几名学生到台前做动作,其他学生猜,并说出是通过什么猜到的,引导学生正确识别肢体语言。第四个活动是情景剧:“找出不受欢迎的身体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的肢体语言。第五个活动“认识微笑”,首先通过看视频,学生谈谈对微笑的理解;然后解读“国际标准微笑…‘平日微笑”“生活中微笑”。第六个活动是“应用身体语言”:走到你想表达的人身边,用你的身体语言进行表达。第七个活动是“爱心寄语”,进行课堂小结。
本课有两个并行的主题,“肢体语言”和“微笑”。“微笑”是“肢体语言”的一种,在本课中单独拿出来,并用了近半节课的时间。肢体语言没弄明白,微笑也没给学生说清楚。在课后,我们随机问了两个学生这节课的收获。一个学生回答:很快乐;另一个学生回答:微笑能使不愉快的情绪变好。而本课的重点“肢体语言”并没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
因此,一节课不要充斥太多的问题,应力求把握一课一主题的原则,并且对主题所表达的内容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地围绕着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的实质。如,上述这节课,主题就是“肢体语言”,主题所表达的内容有:肢体语言有哪些:如何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即能够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和识别他人的肢体语言。实际上,当明确了主题所表达的内容时,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清晰了。
一般来说,当我们关注某一问题时,其主题内容都比较宽泛。这就需要教师要逐渐缩小主题范围,摸准问题的切入点,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如,初中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一位教师选择了《看父母的唠叨》这一切人点。课堂上,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等活动,使学生知道了如何正确面对父母的唠叨,懂得了要理解父母、关爱父母。
面对一个包含内容较多、较为复杂的主题,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把这一大主题分解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有自己的主题和目标。如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可围绕自我意识这一主题,设计四节课:以全面认识自我为主题内容的《我是谁》;以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自我为主题内容的《我是这样一个人》;以认同、接纳自我为主题内容的《欣赏自我》;以自信心培养为主题内容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三)主题要体现时代性
下一篇: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