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班主任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防御机制评析

2012-11-30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摘要〕心理防御机制适度地使用可以缓解人的压力,使人恢复心理平衡,消极使用则会使人焦虑、抑郁、退缩甚至恐惧。班主任是一项高应激的工作,在应对焦虑时,如果未采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消极防御机制,会继发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情绪高压。班主任应了解心理防御机制原理,积极应对工作压力。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心理防御机制;评析

一、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经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进行系统研究后理论逐渐成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为本我服务,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导致人的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就会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能得到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逃避性的,如压抑、否定、退行、潜抑等。二是自骗性的,如反向、合理化、抵消、隔离等。三是攻击性的,如转移、投射等。四是替代性的,如幻想、补偿等。五是建设性的,如认同、幽默、升华等。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有成熟与不成熟、积极和消极之分。

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都有,适度使用可以缓解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人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和挫折,这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消极使用则会使人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焦虑、抑郁、退缩甚至恐惧等病态心理症状。

当下,基础教育是备受社会期待与关注的一个领域,各种社会矛盾直射或折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已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从各类调查所得统计数据显示,教师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检出率在50%左右,处于学校教育最前沿的班主任,更是承受着来自多方面、最直接、难缓解的压力。高应激的工作状态,导致班主任情绪的焦虑或抑郁,最终影响工作效果。从现实案例来看,许多班主任在应对焦虑时,未采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压抑、否认、歪曲、合理化等消极防御机制,结果继发成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班主任与校领导之间、班主任与家长之间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情绪高压。

以下是班主任工作中常见的、又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心理防御机制角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班主任在应激状态下,怎样的做法是积极有效的,怎样的做法是消极低效的。

二、班主任的心理防御机制案例评析

案例1:某校开展文明班级创建活动,A班学生的行为规范一直存在痼疾,尤其是几个调皮的学生经常惹祸,为此班主任花了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对那几个调皮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班主任正信心满满地等着学校的表扬。与此同时,其他班级也在积极争创文明班,受表彰的名额限制,竞争很激烈,A班的希望比较渺茫。某日A班班主任一进办公室,就听某教师在对其他教师大声嚷嚷:“A班某些学生最近上课吵得厉害,没法上课了。”该班主任听了,腾地升上一股怒气,对着那位教师说:“没有的事!你别乱说!”那位教师很错愕,吃惊地说:“我没瞎说呀,我的课A班就是很吵呀。”该班主任怒气冲冲地走出办公室,“砰”地带上了门,甩下一句话:“没有就是没有。”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一个人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否定。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通过否认自己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暂时的安慰。案例中A班的班主任是一个比较争强好胜的教师,在工作上花了不少精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他会对表彰形成期待。而班与班的竞争,更让他产生出期待性焦虑。当他的心理承受处于高压状态时,小小的一句增加他压力的话,会成为他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所以,他会通过否认这种比较原始简单的防御方法,来拒绝不愉快的现实。当然,这种防御的结果会造成更不愉快。

今天,社会竞争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工作概莫能外。适度的竞争,有益于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是过度沉浸于竞争,会把自己推向心理高压线。学校工作中,以否认的方式反击别人对自己工作的挑刺,讳疾忌医,这样的事例还是多见的。如果案例中的班主任能看到自己工作取得成绩的主流,积极预防学生的不良事端,会把工作成绩推向更高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