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希望疗法

2012-11-30

目标的确立在希望疗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希望疗法的全过程都是围绕目标在进行,好的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提高来访学生的希望水平,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而不恰当的目标不但不会提高来访学生的希望水平,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希望水平。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性要求心理教师在运用希望疗法时,必须要帮助他们发现和制定符合自己价值的、积极的、清晰的目标。在国内中学生心理咨询中,目标的确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心理教师应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只有当来访学生的目标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基本符合时,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希望水平,才能加强他们的动力思维,进而完成既定的目标。

其次,选择积极的趋向目标而不是消极的回避目标。斯奈德(Snyder)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希望水平高的学生会更多地树立积极的趋向目标,而希望水平低的学生则更多树立一些回避目标。积极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来访学生希望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在心理咨询中,“提高自身的学业成绩”的目标要好于“降低学业不良对自己消极情绪的影响”的目标,“增加与他人的交流”的目标要好于“减少和他人冲突”的目标。

再次,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稳定特点,目标的确立必须具体且清晰。生活无烦恼,学习优秀,考上名牌大学,将来能出人头地,这些目标虽然是积极的目标,但是过于不确定和模糊。在具体的操作中,很难对这些模糊目标的实施进程进行监控,很难检验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很难从这些目标中得到积极的反馈。因此,希望疗法在应用到中学心理咨询中时,心理教师必须引导来访学生建立具体的可行的目标。例如,周一、周三、周五中午用一小时练习硬笔书法,前三个月时间临摹,后三个月时间抄写诗歌,争取在半年时间内硬笔字有明显进步;再如,每周每天利用睡觉前的20分钟,静思后写一篇简短的心情日记等。

3. 对来访学生进行路径思维的培养

在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应加强对来访学生路径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分析目标的能力,培养他们为完成目标而形成多种路径方法的能力,预测在各种方法实施时可能遇到的挫折,培养他们在一种方法遇到不可消除的障碍后能想到替代方法的能力。在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加强路径思维的主要过程是目标分解和寻找替代方法。

所谓目标分解即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将时间跨度很长的目标分解成时间跨度较小的目标。小目标的确立要遵循积极、可实行和难度适中的原则。例如,利用暑假时间整理一本可供高考复习用的错题集为大目标;小目标可以设为:第一周的下午完成化学错题集,第二周的下午完成物理错题集……将来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为一个大目标,小目标可以设置为:第一步,通过努力考取一所师范大学;第二步,在师范大学努力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第三步,找一所学校就业工作等。

通常,希望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眼里只有一个大目标,他们不愿意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也缺乏目标分解的能力。他们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认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到位。因此,在咨询时,我们要引导其了解目标分解的意义,只有真正理解目标分解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进行目标分解。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后,通常小目标通过努力后更容易完成,小目标的完成会使学生及时体验到幸福感,从而增进他们的自信,形成良性循环,促使他们最终完成大目标。

寻找替代方法是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遇到无法改变的挫折时,通过学习新的技能、寻求帮助或适当审视调整目标等来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替换原有的方法。在中学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希望水平较高的学生通常很容易就能找到多种达成目标的方法途径,而希望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寻找替代方法时显得比较困难。心理教师可以与来访学生共同探讨原有的目标并对当前方法受阻的原因进行分析,引导来访学生探寻可能的替代方法。寻找替代方法并不一定是要在实际的行动受阻后进行,心理教师可以在目标分解后借助于电影冥想技术和空椅子技术,在放松的情境下,让来访学生尽量自然地想象在目标完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在每一步完成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挫折,哪些挫折是可调整的,哪些挫折不可调整。整个过程就如同在来访学生的脑海中演绎故事和放映电影一般,以此加强来访学生的路径思维能力。

4. 对来访学生进行动力思维的培养

在中学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希望水平较低的学生动力思维明显不足,他们在目标确定和方法选择后往往很难按照原定计划实施下去。动力思维提供了目标追求时所必需的驱动力。在这个环节,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成功经验、发展积极的思维、选择难度适当的目标和榜样示范等方法来加强来访学生的动力思维。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成功的经验。心理教师可以让来访学生讲述过去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事情,尤其是逆境中成功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并不是没有过成功,而是不善于发现自身的成功,他们一直沉迷于挫败感之中,因此无法发现自身成功的一面,心理教师需要及时加以鼓励;如果来访学生的确没有成功的故事,就让他们讲述生活中有过的积极情绪。回顾成功经验或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他们把注意力转向积极方面,从而加强动力思维。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训练。希望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评判事情的时候通常采用消极的思维方式,消极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他们错误评价的形成,会导致动力的不足或无动力。消极的思维通常还和走极端联系在一起。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归因的训练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消极思维方式。心理教师可以引导来访学生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对一些挫败进行合理归因训练,通过合理归因的训练增强自信心,从而增强积极思维和动力思维。另外,我们还可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lbert Ellis)的情绪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基于对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直接引起的。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心理教师可以引导来访学生用ABC理论对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多次分析全面认识事件,增强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培养其动力思维。

再次,选择难度适合的目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当学习任务高于来访者现有的知识水平,又能通过努力达到时,该学习任务最能激发来访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把目标分解成难度适中的目标是增强来访学生动力思维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