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作为管理者或教育者,在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记住,教育对象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的人。任何忽视学生情感的教学方式,本质上都是对教育规律的践踏,是对教育科学知识存在偏见或无知的表现。为此,我们在任何管理或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把人放到中心地位,充分认识到人的情感这一生理属性,从而关注管理或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以提高管理和教育的工作效率。
3. 为营造健康的情绪环境,家庭要为孩子建立一个减压的情绪教育环境
当前,很多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据2006年6月7日《南京晨报》报道,南京地区中学生中抑郁障碍现患率达到14.8%,从年级来看,初三、高一和高三年级学生中抑郁障碍的现患率显著高于初一年级;有29种因素导致孩子抑郁,其中学习压力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显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家庭给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学习要求,长年累月,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要求使孩子承受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可见,家庭教育应成为孩子学习的“心理减压器”和学校教育的“平衡器”,不应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补充器”。从生理角度而言,孩子在学校应试教育紧张激烈的“苦战”中,生理上已处于疲惫状态,极需让身心得到休息调节。为此,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正确定位,以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引导孩子多参加有助于减轻身心压力的唱歌、跳舞、美术、体育等活动,从而使孩子在学校产生的消极情绪降到最底限度,避免心理扭曲导致各种危害行为的产生。
3.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把青少年的情感健康纳入学校教育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应把生命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学生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的未来,如果失去了健康的身体,那未来的幸福就是一句空话。为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相关卫生部门开发有关“学生情感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纳入学校课表中。
由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地方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和实施具有地方特点的“地方情感健康”课程。
另外,课程能否有效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心理素养,为此,学校应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支能胜任“情感健康”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不但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而且还能从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他们在传播预防消极情绪知识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从鲜活的身边经验中获得启发;他们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情绪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