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的调查研究浅谈

2012-11-29

(一)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声望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他人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有利评价和承认,它对教师职业信念的形成和稳定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师整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有较大的提升,然而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却不高。调查显示,只有0.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个职业在学校中是很受人尊重的。当前的教育环境中,由于受到升学“指挥棒”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领导及教师和家长往往把过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内往往成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重要”的工作,这使得心理辅导教师在校内地位偏低。

心理辅导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往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劳动、精力与情感,虽然他们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和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的付出却不容易得到学校、社会甚至家长的普遍认可。职业声望较低,这极大地削减了心理辅导教师的内在工作动力,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信念。

(二)心理辅导教师的物质待遇

教师的物质待遇是影响教师职业信念形成的物质需要方面的最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比较低,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对自己的工资待遇不满意。虽然职业要求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发扬爱心和奉献精神,但心理辅导教师也是一个社会人,需要最基本的物质生存保障。如果这种需要都难以满足,那么他肯定不会爱岗敬业,也很难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许多学校教师的工资奖金是跟工作量紧密挂钩的,传统的考试学科都有明确的工作量标准,教师的课时补贴也相对清晰,但心理辅导工作量的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心理辅导教师课时津贴奖金等往往以最低标准计算,使得其整体收入偏低,这些都影响了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对职业信念的坚守。

(三)心理辅导教师的自我发展空间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心理辅导教师一般都承担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有心理辅导活动课、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社团活动、家长心理辅导等形式。目前,这些活动形式往往难以与考试学科相提并论,在教学时间、教学组织、教材使用等方面专业化程度低。不少心理辅导教师缺少专业学习进修和对外研讨交流的机会,提出的进修申请往往“靠边站”和“礼让三先(语数外)”,得不到应有的扶持和重视。此外,日常的心理教研活动实际是心理辅导教师专业交流和研讨的重要阵地,而大部分学校一般只配备一名心理专职教师,学校自身的心理教研活动往往无法开展,各个区县的心理教研活动大都处在自发状态且没有制度保障。由此可以看出,中学心理辅导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还受到许多外部条件的制约和阻碍,这对他们坚定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职业信念有着不利影响。

(四)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

职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往往能给人以希望和信心,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职业信念。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校领导和一般学科教师往往把心理辅导课当成学校装点门面的“塑料花”。与考试学科教师相比,心理辅导教师在学校的评优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教育地位和存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自我效能感和教学成就感,不少心理教师时常感觉自己势单力薄、茫然困惑,这使得他们缺乏职业安全感。当前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尴尬处境,导致有近四成的心理辅导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和发展道路感到迷茫、担忧。这需要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五)心理辅导教师个人自身的因素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还受到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心理教师仅仅把此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有的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对工作缺少职业激情和专业灵感,无法创新,难有作为。此外,有一些心理辅导教师缺乏职业规划,谈不上什么专业前途和职业理想,更谈不上什么职业信念。还有一些心理教师产生明显的职业倦怠,如丧失工作热情,对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爱心和奉献精神消失,职业信念发生动摇。

四、改善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的对策与建议

心理辅导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为了让心理辅导教师成为爱业、敬业、乐业的一员,加强和改善中学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信念势在必行,不仅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和制度建设,也需要对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职业价值教育和引导。

(一)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

1.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考核评估和管理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