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心理学在第二语言教学课堂中的作用研究探析

2012-11-29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从静态来看,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变量,而从动态来看,又涉及学的过程、教的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各种变量、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环境,从广义上都是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机组成。

(一)教材选择:教材提供的语言输入是教学环境组成中的重要方面。校方规定教材为何立荣编著《留学生汉语写作进阶》,该教材为有一定基础的留学生编写,从基本的语言单位——句子——入手,知识较为系统、全面。但由于编写时间较早,部分文章明显与当下中国情况脱节,编排技巧不够灵活,缺乏趣味性,笔者参考了另外两套教材:《体验汉语写作教程》与《汉语综合写作教程》。《体验汉语写作教程》系列教材认为尽量多使用汉语是学习汉语的最佳途径,采取任务中心的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与留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交际性较强,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文章架构,将教学活动与实际课堂教学同步。但这套教材过于强调任务型教学法,导致教材的系统性、准确性有待商榷,且范文过少,不利于学生模仿。而《汉语综合写作教程》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写作训练为主,遵循认知语言学规律,启迪学生的汉语思维方式;根据HSK考试大纲选择词汇编写也有助于较快提升学生汉语写作应试能力,但其范文的权威性和语言时效性稍显不足。因此,笔者在课件制作时参考《体验汉语写作教程》的教学思路和任务活动,吸取《汉语综合写作教程》的整体性思维,以《留学生汉语写作进阶》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与课件,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教学内容:解决写作格式、关联词语、标点符号、写人记叙文、游记、议论文写作等问题,分专题进行。

(三)课堂设计:每课时45分钟,每次3课时,共60课时。针对二语教学环境的相关内容,在课堂设计时注意课前预习的布置,课前PPT准备,课堂情况预估与控制,课堂评价,课后练习等方面,制定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

六、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关联词语:在传统教学结束后,设计游戏进行练习,将学过的关联词语制成表格,每两人一组,为对方指定表中任意两个或三个关联词语,要求学生使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使学生正确掌握关联词语的用法。期末考试以关联词语5选3造句的形式进行测试以验证效果。

(二)写人记叙文:作为课程导入内容,教学时学生们大多未接触篇章式作文写作。在开始时设计互动游戏帮助他们了解写作的内容:将25人分为5组,成员编为1-5号,由1号向教师介绍2号,2号介绍3号……最后5号介绍1号,介绍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相貌、性格品质、做过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四方面,每个人需记住别人对自己的介绍,在介绍前讲解各个方面可能会用到的生词,结束后作出奖励。课程后半段进行摸底测试,要求学生在2课时(90分钟)内完成一篇300字的自我介绍,内容参照同组成员的介绍。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基本可以做到言之有物,导入课程的教学效果已达到。

(三)游记:打破教材将叙述结构分开教学的设定,融合修辞和各种叙述顺序、叙述方式,结合具体的课文和图片、视频,用多媒体手段,按照时间的推进、地点的转移、视角的转移等思路介绍文章的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四)议论文:考虑到传统议论文教学的枯燥,在教学设计时即摒弃了常规的课堂讲授方式,根据其文体特点设计了辩论赛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三轮辩论,控制在1课时(45分钟)内。使用“辩论”方式可使学生在实时的紧张、斗争状态下了解议论文中常用句子和词语,教师也可掌握下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计划地进行内容安排。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时对语言的需求层次:从只要求需要通过考试,提升到了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等级上,激发高层次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辩论过程中,教师不急于指出学生在语法上的错误和思维上的混乱,只帮助理清思路,在重复颠倒的理由中抽分出各自观点,用语法、词语搭配准确的句子进行重述,对发言加以肯定,消除畏难情绪,激发成就动机,推动整个辩论推进。根据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思维,课后针对学生上课提出的各种观点,无意中已经使用到的议论方法等,调整课件的内容,给出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思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有效的议论文结构体系。

七、研究结果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