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本来应该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然而学生有心理烦恼却根本不想找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此缺失,究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形象让学生畏惧,学生怕辅导员知道自己的问题后对自己不利;
第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习惯性的说教和批评让学生厌烦。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
第四,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3 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3.1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对自我、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条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实施。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高职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及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高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高职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高职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高职学生的心灵,这为辅导员参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选聘机制,挑选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其胜任特征在知识、技能和个人基本素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人才选聘这个初始环节上,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的考察,特别是考察他们的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等鉴别性胜任特征,因为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
(3)强化绩效管理,增强责任心:在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权重。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履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职能是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较好地履行心理辅导职能应该是对其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包括心理辅导工作案例的数量和质量、时间和智力投入、代价和效益等方面细化考核。
3.2 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不愿向辅导员倾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混为一谈,本应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却采用空洞的说教或批评加以处理。
(1)培训内容。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需求最为强烈,远远高于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培训需求,加大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非常必要。
(2)培训方式。根据斯腾伯格的观点,与绩效行为密切关联的胜任特征主要体现在“知道怎样做”的内隐知识上,而非“是什么”的外显知识上。而“内隐知识”的获取,是一种“自然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产生于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个体如何从经验中渐渐形成个人风格。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集体的心理咨询培训,更应该强调基于辅导员“内隐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让辅导员主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逐步提升。
3.3 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