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家庭要创建宽松的心理环境浅谈

2012-11-28

恐惧必然会带来孩子的心理紧张,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减少恐惧,解决孩子的心理紧张问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家长要坚持“心理放松”的家教原则。第一,父母要重新认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孩子再小都有其自己独立的人格,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的生存、生活与教育等权利受国家政府和法律的保护。第二,在家庭生活方面,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家庭生活方面的心理环境包涵的内容很多,如家庭生活的情感氛围、父母的生活与管理作风,父子或母子之间的相处方式等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情绪。家庭生活的情感氛围主要体现在父母之间的感情融合和父子母子之间的爱的传递上。父母的生活与管理作风主要体现在父母有规律性的生活和民主管理家务上,父子或母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主要体现在情感交流、人格互尊以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理解、信任上。如果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之间互敬互爱,民主操持家务,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言论自由,家庭中充满了祥和气氛,就会给孩子一个心理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第三,在孩子的时空管理方面,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孩子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时间少、空间小,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紧张感,所以放宽对孩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坚持心理放松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家教方式具有封闭性,已不适合于现代的家庭教育要求,要减少孩子的恐惧,解决孩子的心理紧张问题,父母要敢于冲破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束缚,变封闭的家教为开放的家教,在时间和空间上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度和宽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我们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当然这些愿望是要加以培养和选择)去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培养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否则,任何关于发展天赋和才能,培养爱好和愿望的议论,只是空谈一通。”可见,时间放松,有利于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此外,对于孩子的活动空间也要放开。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扩大孩子的活动领域,让孩子通过更多的观察、实践,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为孩子独立性、创造

能力的发展解除禁锢。第四,在幼儿教育要求方面,父母要留有余地,为孩子的正常发展解除一定压力。现在的孩子心理紧张与父母布置的“任务”负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一些家长在教育要求上存在具体问题有三:一是教育目标过高,超过孩子的发展潜力;二是教育内容过多,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三是教育管理过严,随意惩罚孩子。这些问题,使得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紧张与压力之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给孩子放松一点。如在教育目标上不要搞攀比,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不要太广,幼儿毕竟是幼儿,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所以我们不要再让孩子学这样、学那样,如弹琴、书法、绘画等;在教育方式上要变压迫型为鼓励型,动不动就惩罚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走向教育的反面。此外,当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紧张时,父母要通过对话的方式,在了解了孩子的感情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疏导让孩子在心理上增添积极的东西,恢复孩子的信心和力量。

总之,心理放松与开放式家庭教育是紧密联系的,要适应现代开放式的家庭教育要求,不坚持心理放松原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们不可不引起重视。

3、给孩子一点独立的空间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这种独立性包括能够独立地观察、独立地思考、独立地从事自己爱干和能干的事情。但是,由于幼儿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孩子的“独立性”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观察方法、思维方式、活动方式还具有较强的幼稚性,“独立性”活动还有不少困难,所以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放不开手,始终让孩子“依偎”在自己身边。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看给孩子一些独立的活动空间很重要。因为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首先要有一个有利于孩子独立生活和学习或活动的环境。如果父母老是用一根绳子把孩子“捆”在自己的身边,那么,孩子的独立性永远不会增强。记得有份杂志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德国一对老夫妇不幸在一次车祸中丧生,警方在其家中发现了他们5岁的儿子——穿着睡衣,裹着尿布,睡在巨型摇篮中,身边还堆满了玩具。这种教育怎能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有关学者指出,教育孩子也要像国家管理经济一样:“宏观控制,微观搞活。”所谓“宏观控制”,就是要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对孩子进行规范化的要求与训练;所谓“微观搞活”,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较大的自由,不要事事处处横加干涉。

小说《陪读夫人》中的保姆蒋卓君有一件事就是不理解——美国人的房间那么大,让孩子和大人睡一间绰绰有余,既方便大人,孩子又能得到更细心的照顾,但是,为什么他们偏偏不让婴儿和大人睡一间屋呢?他们把孩子从医院一抱回来,就“孤零零地放在婴儿卧室。夜里,大人宁愿一次次起身去婴儿房间观察动静,也不愿意把孩子放在身边。乔丹夫妇就是这样,汤姆单独睡一个房间。有一次汤姆发烧,一个晚上露西亚(汤姆的妈妈)楼上楼下跑了七、八次,也没跟孩子睡在一起。为了让保姆蒋卓君能知道孩子睡在楼上的情况,露西亚还特意买了一个‘婴儿监听器’,一头放在汤姆房间,一头放在保姆身边,搞得真叫复杂。”美国人为什么不愿与孩子住在同一房间呢?这并不是因为美国人不爱孩子,而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露西亚告诉蒋卓君说:“孩子从小和大人睡在一起有许多弊病,比如说孩子会胆小怕事.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行为会变得怪异等等,甚而长大了会产生‘同性恋’。”父母与孩子睡在一起就会产生“同性恋”?问题不会如此严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胆量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我们中国的许多父母总是克服不了“老母鸡”式的养育方式。孩子一生下来,总是要把他(她)抱在身边,睡在身旁。不错,经常跟孩子在一起,让孩子睡在自己的身旁是有许多好处。如可以增强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及时照料孩子;可以使孩子获得温暖与安全感。但是,让孩子睡在身旁也确实有许多坏处。例如,增强孩子的恋亲心理,易使孩子产生怕生人、怕离别等胆小内向的性格,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危险。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然不仅仅在于孩子与大人睡不睡在一起,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忍心”给孩子以独处的机会,让孩子有独立生活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必须对“爱”进行深层次的认识,不能仅把“抱孩子”、“与孩子多接触”、“给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看作是对孩子的爱。爱孩子就必须为孩子“计深远”,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着想。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孩子的社会化进程,所以,孩子的活动应该具有社会性,即在社会规范影响和指导约束下进行。有人把孩子的独立性问题仅仅理解为“放手”是不对的,简单的“放手”只能培养孩子的任性和固执行为,滋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放手”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的精神,减少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孩子独立性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此外,“放手”的目的还在于让孩子更好地在独立性活动中加速对社会常识、规范的了解和对社会行为方式方法的掌握。大家知道。孩子的成长,一靠学习,二靠训练,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地与社会交往,既起到了学习的作用,又起到了训练的作用。总之,“放手”要考虑上述两方面因素,如果无助于上述两点,则不能胡乱“放手”。为此,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除给孩子“一方宝地”之外,还必须把握好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