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2-11-27

(一)创建多元文化教育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

英国教育家詹姆斯·林奇(gaJnes Lynch)提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在多民族社会中满足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等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和教育需要的平衡,在认识各个民族群体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文化宽容。②当今,多元文化教育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在“普适化”教育理念的学校教育中,教育关注的更多的是主体民族文化,而忽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从而造成主体民族学生单一的从自己民族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也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而对主流社会和主体文化怀有戒备心理。因此,学校要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建构、管理模式、师资培训、科研项目规划等方面,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从而消除戒备心理,提高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多民族与多元文化共存的意识,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文化整合的适应策略,学会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二)推广双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

心理学家萨皮尔和语言学家沃尔夫提出的萨皮尔— 沃尔夫假说③认为:语言决定个体的心理过程 ,人们通过自己使用的语言进行一切认知活动。那么那些对教学语言(汉语)越是熟悉和理解的个体 ,在学校教育中会表现越好。有研究表明,那些接触教学语言(汉语)时间越早、 使用频率越高的个体 ,受主流文化影响越大 ,在主流文化环境中就越容易适应。目前,语言障碍已经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学业成绩、拓展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广双语教育,结合当地民族教育现状完善双语教育体系非常重要。通过双语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而且是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语言学习了解汉民族文化,为文化适应作必要的准备。

总之,文化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不断调试的过程。通过掌握文化适应的规律性,积极寻求对策,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未来成为少数民族社会经济、 文化发展的中坚,在构建和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① Redfield. R. , Linton. R. , & Herskovits , M. J . Mo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 1936 , (38) : 149 - 152.

②崔延虎. 跨文化交际教育:民族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24).

③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37.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