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力量因素涉及四个方面:躯干力量、静态力量、动态力量和爆发力。如我们所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受到力量因素的影响。无论跑步、跳远还是足球、篮球,力量因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跑步和跳远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爆发力和耐力,而足球和篮球则需要躯干力量、静态力量、动态力量和爆发力的综合运用。篮球的运动时间持续比较长,也就是动态力量的运用的过程;篮球投篮刹那,特别需要躯干力量的助推;篮球运动中的静态防守是静态力量的最好体现;而爆发力在篮球中则表现为快攻和回防。
2.其他三个因素:躯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
这三个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是很常见的。躯体协调性和平衡性在健美操、跳远等技巧性的项目中较为常见。耐力在长跑项目和游泳项目中较为常见。而篮球这种大球运动,要求学生同时具备这些能力,在场上运球传球防守时,协调性和平衡性十分重要,而完成现代篮球规则中强对抗性的比赛,耐力也必不可少。
三、篮球教学中学生群体心理特点
(一)不同的心理特征
据研究,在篮球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的心理会具有“鲜明、多样、易变”这样的特征,经过教学实践仔细观察、分析,我们将学生心理变化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种:
在技术学习内容简单的时候,学生往往掌握动作很快,这时学生常表现为对练习满不在乎,并伴随有自满情绪;一旦遇到困难,动作难度变大,完不成动作的时候则表现出了急躁、自信不足、抗拒练习等行为。
在联系技术组合或战术配合时,学生会常因为得失球权或配合的失误,产生相互埋怨的消极情绪,随着练习进度的推进,学生的心理也会随之不断变化。
(二)分析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
1.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是否明确,是决定学生心理变化方向的主要因素
通过和学生交谈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对体育运动没有正确的认识,对运动本身不感兴趣,上课采取“见习”策略,或抱着学两招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学习十分被动。
2.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技术掌握的程度对学生心理也有很大影响
身体条件越好,技术水平越高,个性越强的学生,越有求知欲望,学习情绪越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素质、技术比较差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没有天赋,再多的练习也没用,缺乏自信,大多不喜欢主动练习,进而产生厌恶心理。
四、不良心理因素及其相应措施
(一)不良的心理因素的表现及特征
1.无力型性格
这类学生外部表现为精力和体力的不足,很容易疲劳,常常向老师抱怨自己身体的不适,时刻怀疑自己的健康,有疑病的倾向。这导致他们经常情绪不高,运动负荷加重,意志较脆弱,耐力不足,不能迎难而上,属于消极型。
2.不适应型性格
不适应型性格指的是对环境的不适应,对外界变化的抵抗能力差。冬季的低温、大风、下雨,都会使这类学生畏手畏脚,拒绝活动;夏季他们又怕热、怕晒,专门找阴凉的地方,属消极型。
3.循环型性格
这些学生经常在兴奋和忧郁的两极之间波动。在情绪高涨时,会一时冲动而不计后果,运动中缺乏冷静思考,对教师的要求充耳不闻,其技能掌握通常出现极端化,属于不稳定型。
4.分裂型性格
此类学生表现为性格内向、不合群、害羞,回避与他人的接触,情感淡漠。这些学生即便参加活动也是应付了事,属于消极型。
5.焦虑型性格
这类学生对事物和人表现出焦虑和紧张、忧心忡忡、犹疑不决的状态。这些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但又恐怕自己的技术不如别人,更怕考试成绩不好。这种性格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属于不稳定型。
(二)相应措施
下一篇: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