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2012-11-23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遵循“面向全体”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落实“促进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合理的课程设计以及根据课程设计进行的有效实施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一、三维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其自身的三维目标,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和一般学校课程的三维目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在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和一般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并且三维目标的每一部分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如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既体现着对基础心理知识的认知又体现着对心理调节方法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参与者对认知对象态度的转变过程;区别在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认知和能力被区分为独立的两个方面,认知是能力的基础,但认知的地位与能力养成相比又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能力的养成过程本身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情感作为认知和能力养成的中介,是认知的基础,又在强化和加深着学生的认知;从三者的地位来看,认知、情感和能力是不断递进的关系。

1.认知目标。认知即是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能够形成或澄清对某一问题或生活事件的正确认识。认知目标就是指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所要形成的或经过打乱、整理而重新形成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目标,这一目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有助于个体积极、健康体验形成的,也是符合个体成长和发展规律的,能够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启发逐步形成或得以澄清,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得以确立和强化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2.情感目标。情感即个体在活动参与中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由于活动或事件的发生而在个体心理上引起的内心反应和情绪体验变化。情感目标即通过一定活动要实现的,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行为方式引起的,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的积极或消极反应,从而引起个体在面对某一问题或行为时做出积极主动的行为或者消极、抵制行为的目标。

3.能力目标。能力即一个人在从事某件事时能够完成一定任务或目标的力量。能力目标即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时,能够有效应对或处理此类事件或问题的能力标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和开展的重要指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培养目标。

二、设计实施的基本原则

1.面向全体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面向全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实施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避免仅一部分活跃学生唱主角,冷落了另一部分学生。

2.注重参与、体悟原则。“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激发个体心理能量从而提高其“自助”能力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而言,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是无法替代的,体验中的一个小小启发都能成为体验者的深刻记忆。

3.合作自省中解决问题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就是通过引导、点拨激发教育对象的内在力量,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后通过自省、行为辨别等方式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所以,自省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中个体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的问题解决中,个体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活动小组或班集体是促进个体问题解决的重要参与和推动力量。

4.关注发展原则。所谓关注发展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实施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内容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关注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实施的重要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要针对大多数健康或亚健康的人,就一些普遍性、典型性的伴随着个体成长过程及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开展实施,如考试焦虑、厌学、学习困难、早恋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潜能开发,如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等开展实施。

三、设计实施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