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父母文化程度为大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从表5可知,父母文化程度为大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差异,除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外,二者在强迫和其他二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自身素质也越高,越注重日常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教育方法也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子女的教育也越好,并对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较好的示范作用。相反,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尤其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一般处于农村或城市下岗,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欠佳,为子女成长创造的条件艰苦,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造成子女的心理脆弱而固执,极易使子女形成心理障碍。
3讨论与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人的心理与家庭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美国学者Lang(1946)曾指出:家庭在中国比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更重视,因而获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素养,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家长文化程度高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响,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越高,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发展越健康,此结果与吴敏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家长应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党的十六大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终身学习不仅成为面向21世纪的生存理念,而且已成为现代人们的典型生活方式。同时,随着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浪潮的不断涌入,人类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成为推动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资源。家长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及时地吸收、处理外界信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工作的同时,也不放松学习,通过终身学习获得持续动力,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家长只有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而不断反思与创新,才能适应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3.2营造和谐家庭文化氛围。为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所谓和谐家庭文化主要指家庭所体现出的和谐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和谐文化行为方式、家庭的和谐文化消费方式等。家长健康的读书、学习、看电视、听音乐、文化娱乐习惯等反映了家长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向度等。因此,作为家长,不应成天沉迷于麻将、饭局、武打短片中,而应欣赏高雅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重视价值观的培养,将道德教化作为人的培养的关键环节,这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3培养健康心理。实现自我超越。大学生要形成自身的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观念,克服自卑、嫉妒、冷漠、愤怒、压抑的不良情绪,只有这样,才能认识自我,了解家庭,正确合理地看待自我,正确合理地看待家庭,正确合理地看待父母文化程度高低,才能实现自我超越,由个人的“小我”走向更加广阔社会的“大我”,重塑今天的新我,不断发奋努力地学习,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