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思想品德课与心理疏导有效统一的探讨

2012-11-14

其次,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对全学期的教学内容作全面了解,确定哪一课的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疏导。如七年级下学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自尊》一课可用来对出现人格品行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 《自信》一课可用来对出现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挫折》一课可用来对出现学习障碍和人格品行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而八年级上册的第一、二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人际交往内容,这部分内容可用来对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接着,在进行每一节课教学之前应该把这节课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内容与哪个班、哪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配对,真正把心理疏导融合进每一节思想品德课中。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把所各内容具体贯彻下去。不过。由于各班的整体情况和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且课堂上的情况变化多端,结果教师往往无法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有效的应对方法。比如,一些调查只显示出,现在的学生喜欢“和父母谈心”的很少。他们与其家长的代沟很深[1],而我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个班竟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父母和老师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没有一点感恩的心,甚至对父母和老师的管教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这个班时就预先布置学生去作一个调查:了解自己妈妈生育自己时经历了什么痛苦,养育自己花了多少心血和金钱,以及父母工作的辛苦等。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谈感受。我有意识让有感恩之心的学生先讲,并专门让那些感情丰富的学生来说,然后再让那些没有感恩之心的学生来说,结果,我看到了绝大多数原来缺乏感恩之心的学生有了感触,思想有所转变。又如,初一(7)班有一位女学生,个性内向,课间不声不响,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但我却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她有表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我在课余时间找她谈话,了解她自卑胆怯的根源。原来她在一年级时,回答问题错了,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及老师的不满。从此,她感到十分自卑,认为自己很笨,做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失败,因而形成了这样的性格。故此,在教学七年级《自信》一课时,我在上课前先让她预习课文内容,划出自信的概念,然后上课时举手回答。但上课时她并没有举起手来,我知道她又胆怯了。可她的眼睛一直盯着我,渴望回答问题。于是我点名提问她,考虑到她的声音肯定会很小,我把扩音器放在她的嘴边。在她回答后,我又当众表扬了她,课后又鼓励了她。后来,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手。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真正把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记在心上,我相信我们就能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

最后,任课教师要充满爱心。这一点可以说是实现思想品德课与心理疏导有效统一的关键。“爱是心理治疗的良方”[2],当一个教师成为一个特殊的心理治疗者时,他就应当抛弃居高临下的道德灌输,把心理疏导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理解和欣赏,从精神上无条件地爱这个学生。唯此,才有可能使心理疏导奏效。

参考文献:

[1]郑惠生,关于“当前小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做什么”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27

[2](瑞士)H,B,丹尼什,精神心理学m],陈一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77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