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2012-11-14

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收集学生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强化监督、加以引导;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大学文化的缺失或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实验设备、优秀的同学、专家教授等)发掘出自己高品位的兴趣点,为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

(三)更新和调整适宜的心理教育内容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控制力较差、意志力不强,社会认识能力不足,缺少危机感,可塑性强”的人格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重点内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挫折教育,通过在学习中制定竞赛淘汰机制,模拟社会就业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方法,②危机教育,独立学院大学生忧虑性相对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形势、专业形势、就业形势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③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兴奋性较高,冲动性危机的发生率较高,提高学校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发挥其环境育人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成功的教育需要健康、活泼、多彩、广阔的教育环境为依托。以适应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校园文化是由有形的物质环境,如:建筑物、草坪、树木等和无形的心理环境,如:管理模式、学习氛围等构成的。杜威将学校阐释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或缩影,学校的一草一木、个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育人的环节上,除了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外,更应该倡导环境育人。

参考文献:

[1]何绍芳,吴晓红,王平云,等,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3):48-50

[2]徐露凝,孙丽艳,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科技创新导报,2008,144

[3]陈素红,张西平,郭明坤,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5):176—178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