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高一学生语文心理透视

2012-11-14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心理极端,是将“个性”理解为一种完全的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中,学生很理直气壮地表达出这样一些意思:“作文中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创新。”看似有道理的话.在学生的笔下反映出来的内容却是诸多缺乏逻辑常理的言论和一批信口开河、极不负责任的话语。更甚者.有的仅为了追求独特性,只注重表达,而没有重视传达,故作深沉的口气,好似历经了沧桑似的莫名其妙的话语.让他人读来不知所云。学生这样的作文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没有把表达与聆听结合起来.更是没有从内心深处关注体验思考生活,使写作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性和个体内在体验的感受性。

学生以上这些语文学习的心理,都对当今的语文学习极为不利.对于一门基础学科和高考必考科目,如此盲目的学习心态是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具体心理状态,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有着阶段性的不同,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或课后的学习交流告诉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转变心态对待语文学习,并且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引.以此扭转学生学习的滞后心理。

心理上的重视是学好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高中语文学习是慢工,不像在初中,凭借小聪明,考前突击,随便发挥就能拿高分。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需要培养,对待语文课,呆板地盲目接受或随意地任其发展都是极其错误的。高中生应当尽早养成“散兵游勇.由少到多”的学习习惯,丢弃应付考试的侥幸心理,学会塑造自己的“大语文”意识,简单说,就是用重视的心态留意观察语文知识、语文现象,做一个有心人。

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开拓视野.塑造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对此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出现削弱语文基础.忽视语文知识的负面现象,脱离文本的放言高远.只会让语文的“教”与“学”步入歧途。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实际,遵循学习基本规律,脚踏实地,在训练把握好了技能的基础上,再渗透人文性的培养。

作文是写作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是个体生命以大千世界为关照对象经由心灵世界的自我感受,从而得以独创出“精神”产品的过程[2],既然是产品。就有了除了作者外的其他读者,因而不能只顾自己表达而忘记关照读者。文章不是对记忆痕迹的简单记录,而是作者以整个心灵去拥抱生活时的精神产物。因此,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塑造学生内省的人格精神,使学生对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引动学生对生活有所触发.在心灵上有“为之一颤”的震撼。总之,教育教学都是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屈从于“空口号”和“高调子”,只有根据所带学生实际情况.了解他们面对学科的真实心理,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