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高校流行语的社会心理透视

2012-11-14

总之,高校流行语以极其强烈的视听或表演重新塑造了大学生的感官,并把自身的欲望、幻想和心理内置其中。“更可能从一种隐含的层面,投射出青年对于自身赋予重要性的流行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的认定,因此,流行语便成为青年社会文化心态的符号表征”[2]。高校流行语总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以及内心深处隐秘的心理。

高校流行语表现的正确对待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以上谈到高校流行语隐含的社会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只不过是借助了语言这个外在表现形式。其实,每一代人的心理和各种社会变化都是借助于语言得以有效展示,并通过代际传承积淀于后代人的心理中。高校大学生心理作为社会心理的一部分,无不尽情地反映在高校流行语这个小小的窗口里。

既然是正常的,也就无需大惊小怪,更无需如临大敌,必欲完全除掉而后快。殊不知语言也有它自身的调节和筛选机制“,语言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自我淘汰、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过程”。[15](P380-38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言论自由”具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是高校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肥土沃壤。有了这样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再加上表达上的反常意外、新颖别致的效果,高校流行语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大大加强了。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变异变量因素中, 年龄变量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因为“青年语言变体则是对新的语言变化反应最快、最多的一种变替,甚至可以说他们就代表着语言变化的潮流”。[16](P31)高校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高涨着创造热情,高校流行语正是这种特征的典型体现。尽管高校流行语有肆意歪曲语言的倾向,但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惟有如此,语言才不断地显现出亮色,刺激着人的耳膜和眼球,使人不断触摸到语言带来的新颖和快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语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活力。

再则,流行语毕竟是流行的东西,它往往只风行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人群,离开这些条件就很少被使用,比如大学生在家里对父母讲话就绝对不会使用此类语言。至于它能不能上升为全民语言,成为普通语言中的合理成分,就要看它是否进入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得到更多人的赞成、拥护和使用,一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使用频度提高,其新颖度也会不断磨损,直到我们觉得它是语言成分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流行语丰富了社会语言表达样式,成为社会心理流露的特有方式,同时也为全民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无庸讳言,高校流行语也确实体现了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和情绪[17]。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有关教师可以通过对高校流行语的关注和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做些管理和引导工作,但是有关人员在工作时不应忽流露这些消极心理的积极作用:通过语言的自嘲和发泄,大学生也减轻了心理负担,把压力置之度外,从而有效地调整了心态。从语言发展历史来看,规范语言有意无意的干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否则,人们随意理解和“创造”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语言的交际功能,所以适度的引导和干预也是必要的,比如加强普通话的推广与宣传、开展用语用字规范普查活动等等。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