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心理学的应用及对幸福的理解

2012-11-13

 

 

我们注意知足充欲这个指标,55岁以上人群的得分最高。该指标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物质生活状况的体验。对这个指标的评分既取决于个体实际所拥有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比如住房条件、饮食状况、交通便利等等,同时更多地与个人对物质生活的主观期待有关。对于55岁以上的人来讲,由于其度过了人生多半的时间,经历了许多事情,可以更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物质需求,抛弃了许多浮华的幻想。大部分人已经要准备安度晚年,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对生活的意义,反而对物质的东西不再刻意地要求,其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其他年龄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年人往往要比年青人对物质的追求看的淡一点,而更倾向于子女可以给予的精神上的安慰。

一个人如果给自己设定过高的期望值,即使经过了艰苦的努力,由于自身能力的问题,也不一定可以实现。这样反而更容易打击个体的自信心,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另外,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是否能够达到目标,我们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是否成功,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有目标并不能保证生活的快乐,只有当我们为了达到目标所选择的方式方法符合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努力可以看到成果,个体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快乐。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所以当助人变成一种交易的时候,并不会给人带来快乐,因为我们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助人,更多地是为了得到回报,一旦无法获得回报,助人的行为就会给个体带来苦恼。

除了个人层面,就社会层面来讲,个体所生活的环境,其周围成员的幸福感也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例如在改革开放前,大家的生活模式比较相同,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社会生活上的差异性不是很大,同时也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大家通常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面对一个日新月异,差异性日渐加大的社会,社会中他人对个人生活的冲击越来越大,当个体意识到自我生活情况与外界他人存在较大差异时,这时无论是自我意识,还是自我信心都会受到冲击,其主观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趋势。

个体对其所生活的社会的主观感觉及对周边环境的操控能力也直接影响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这个环境,抛开社会来讨论个人的幸福是没有意义的。个体对环境的依赖我们称为个体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主要是指个体对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所以,当社会大环境动荡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会随着下降。

除此之外,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还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的身体状况;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家庭可支配收入等;社会因素如受教育程度、婚姻质量、亲情关系、人际交往等;文化因素如文化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所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测量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探讨主观幸福感?我们都知道,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有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指数是GDP的增长,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幸福指数。幸福指数就是指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测量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把主观幸福感数量化的结果。我们一再强调,社会发展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精神发展和谐发展,幸福指数已经成为我们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均衡发展的软指标。所以,在当前经济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要用更多的精力来分析和帮助民生提高主观幸福感。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