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就业竞争剧烈
随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从“毕业生分配”转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学毕业生也是“商品”,个体素质和能力特长成为了用人单位录用的主要条件,非重点高校毕业、所学专业社会需求不大的学生很难找到一份较满意的工作。近年,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大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甚至出现自杀意念。
1.4 家庭经济困难
据统计,目前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特困生占10%。家境贫困的学生,尤其是偏远山区,被迫借钱上学,经济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同时,与家庭富裕的同学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社会和校园内存在一些虚荣、攀比的不良现象,贫困生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和压力,少数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困境,缺少上进的精神状态,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1.5 媒体负面效应
1973年到1977年,美国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的研究报告显示,电视报道自杀事件能导致青少年自杀率上升,报道越多,内容越详尽,自杀上升幅度越大。虽然自杀报道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因为自杀轻生有心理感染和传染倾向,极易受外界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报道的影响。
2 内隐因素
自杀是严重情绪障碍的极端表现之一,心理学认为,任何出现情绪障碍的人必定是他与周围的关系出现了障碍,要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不但要分析他与周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问题,还要在所有这些问题关系中,查找到真正的“元凶”,即“不合理信念”。
2.1 被忽略的B因素
心理咨询中有一种疗法称作“合理情绪疗法”,该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思维所造成。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叫“ABC”模型,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产生的相应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所造成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阿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在很多大学生自杀的案件中,人们很容易把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压力巨大、就业形势严峻等当作引起大学生情绪低落甚至自杀的“元凶”,而忽略了B因素的存在,但根据ABC模型分析,真正引起“大学生情绪低落甚至自杀”(C)的并非“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压力巨大、就业形势严峻等”外显因素(A)本身,而是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压力巨大、就业形势严峻等”(A)的“不良认知和退缩行为”(B)。
2.2 识辨不合理信念
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严重的抑郁情绪可导致自杀。学会识辨不合理信念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心理学家经研究,归纳总结出了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
2.2.1 绝对化要求
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有的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发现自己虽然已是一名大学生,却不能顺理成章地找到份合意的工作,甚至连一个小小的促销员都难以胜任,和自己的固有想法相差甚远,于是感到痛苦、无奈、无助,陷入自卑的低落情绪中。
2.2.2 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这就好比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当面对失败就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文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有的大学生可能因为一份简单的工作不够娴熟,就认为自己“大脑完全迟钝了”,还形容自己“像个傻子似的,什么都不会”。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2.2.3 糟糕至极
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焦虑、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杀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研讨。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大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但在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学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深层次探析大学生自杀的根源性原因,才有可能找到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的成功对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