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遗传因素的研究数据比较稀少,在一项以DSM-IV标准为基础的双生子研究中,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致比率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中分别为35%和7%,由此可见这种病症的发展有很饿强的遗传基础,但是同时也极大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对于人格障碍遗传特质的多因素分析发现,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情感调节障碍,遗传的可能性估计在47%左右。
神经生物学因素
很多学者都支持边缘精神病理学的生物学基础。有些人认为这些病人的边缘系统可能有较低的兴奋阈限,假定他们存在大脑边缘系统的先天不稳定性;还有些人支柱边缘型人格障碍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障碍之间可能的关系,并暗示后者可能导致边缘病例,以及边缘病人的海马和杏仁核的提交都较正常人小等等。另外,一些学者也注意到性别因素似乎在该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方面起重要作用,比如有研究发现男女患者在血清素含量和机能上有显著差异。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由抚育者导致的创伤事件、亲自沟通不良、家庭功能不全、教养方式不当、与父母分离或父母缺失以及父母本身有人格问题等等。其中创伤事件,入多孩子的精神虐待、身体虐待和性虐待等等。
很多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都报告出各种各样的不良童年经历,研究发现这些不良的童年经历大都发生在性潜伏期(4、5岁至青春期)。在这些事件中最常见的就是性虐待,40%~70%的住院病人都报告出该类事件。同时,边缘精神病理症状的严重性也和童年性虐待的严重性有所关联。这些发现使一些临床医生把边缘型人格障碍看所是长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形式。
心理动力因素
人际和内心冲突的因素主要是心理动力学家们讨论的较多。许多学者都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困扰的核心在于,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着孤单的感觉,并伴随着不断加强的会被抛弃的信念。他们假定边缘华安这在人际关系领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特别是在前俄狄浦斯期的分离——个体化的阶段。许多理论家还认为,随着孩子逐渐和父母分离,孩子会面临着矛盾和罪恶感的危机。孩子的攻击性可能预示着爱的客体的丧失,然后孩子需要一些防御机制以使他们能容忍这种攻击性而不带有不适当的罪恶感,能从父母处分离,能拥有本能的攻击性也就是力比多的能量,能认识到这个危机将不会导致现实中客体的丧失、拒绝情感或削弱自尊。
社会文化因素
现有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绝大数研究和临床报告都来自于发达国家,相关的跨文化研究比较少,因此有学者提出BPD来自于社会文化因素被忽视或者说低估了。另一方面,也的确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兵力可能对社会文化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Renato&kenneth认为BPD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诊断标准反映了与美国社会后现代生活相联系的一些特征。当DSM-III第一次承认这种障碍时,很多国外的心理学家曾认为这是一种“美国病”。但是另外有学者认为潜藏在边缘型人格障碍里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危险因素在世界各个国家的个体身上都能被发现。
现在有数据表明,BPD从很多方面而言是社会快速变迁和现代化的一个副产品在传统社会里的个体可能倾向于有边缘性疾病但是却从来不去发展它。
参考文献: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 李江雪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