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看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

2012-11-09

构念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选择可分为两类,一是选择成为自我,二是选择不成为自我。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建构关于客体自我构念的过程:即选择成为自我或选择不成为自我的过程。残疾人过低的自我概念,是他们对环境和病魔屈服的结果。因为生活的艰辛和疾病的折磨,他们一时看不到阳光,形成了错误的构念:自卑、不自信、抱负低,目标不明晰或者不敢有目标等等。残疾学生的生存环境艰难,自身的缺陷也很难改变,直面自我是件很痛苦的事,因此,他们自卑、退缩、对自己的身体缺陷持否定、不接纳态度。他们往往容易埋怨上天不公,陷入绝望的境地。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积极向上的,希望获得成功、实现自我。残疾学生内心深处证明自我的驱力更强,只是暂时屈服于眼前困难,选择了不成为自我,选择了自卑与自我排斥等消极的自我构念,而这些错误构念反过来又制约今后的选择,形成恶性循环。

3 改变构念,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普遍偏低,对其心理体验及人生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应该被新的、有效的构念取代。

3.1 帮助残疾学生澄清自我概念

按照凯利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一套解释生活现象、处理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像科学家一样有自己的假设并按照这种假设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说,决定人们行为的往往是人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心理现实而非客观现实。早年经历、生活事件以及缺乏经验与知识等等都可能是残疾学生错误构念的成因。然而,如果人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可以通过重构自己的构念来改变自己的心理现实进而获得走向未来的力量。

“一个人不是他过去事件的牺牲品,但是却有可能被他对过去事件的解释所束缚。残疾学生的错误构念,客观上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但从主观上讲,仍然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说不利的客观条件、过去的痛苦经验影响了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不如说是残疾学生自己选择了受这些经验的束缚。消极的自我概念是残疾学生在过去生活中形成的构念,是他们对过去经验选择的结果。这一选择给选择的执行者带来了一系列不愉快的后果,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这就说明,这个选择是无效的。因而,教师和家长必须努力帮助他们澄清自我概念。首先,重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有意识地帮助残疾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正确看待自身的不足,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其次,重新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可以组织专题讨论、情境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困难,探析自身潜能,认识自己原有的归因方式的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3.2 帮助残疾学生改变错误的自我概念

人受自己的构念控制,又可以反过来调节自己的构念。一个有思想、有自由意志的人不会做环境的奴仆,也不会让自己成为以往经历的受害者,而是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的。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构念,实现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既然错误的自我概念是残疾学生选择的结果,而且这一选择是错误的、无效的,那么,无条件地放弃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放弃错误的自我概念的过程,也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的过程。然而,形成原有构念的过去经验,有些是可能改变的,有些是不可更改的。残疾学生面临的生存环境与自身缺陷,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大的变化。怎样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建立正确的构念系统呢?这就要求残疾学生增强自己构念系统的开放性、可渗透性,自觉变换原有的应对模式,建立起资源取向或成长取向的建构观。这样,他们才能正确认识遇到的困难,明白挫折其实是一个人学习与成长的基础,进而以开放、灵活、富有弹性的方式去扩展他的构念系统。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