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应立足于当代人的特性

2012-11-07

发扬人的主体性就要克服对网络的过于依赖。网络本来是人类智慧的创造物,是为服务于人类而诞生的,人本应控制和驾驭它,但一些人因过度依赖和沉溺其中,反而陷入为网络所统摄、所操纵的境地。如:网络的特殊智能功能养成思维的惰性,人们变得越来越不爱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是依赖于一些电子数据、电子表格、电脑预设程序。

发扬人的主体性就应克服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裂。一些人因沉湎于“远离”真实世界的网络虚拟空间而失却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人性。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而一旦进入虚拟世界则坑蒙拐骗、胡作非为,与现实社会中的自己判若两人。这种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人格的两重性必然导致人格的虚伪,最终导致人格的分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帮助人们在自我的分立中获得统一,在对立人格中获得自我确认为己任。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使人们认识到:虚拟世界不是人格虚伪的佐证,虚拟的自我应是由现实的自我所制约、所规范的。虚拟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是相互联结、相互映照的,而不应是相互“异化”的自我。

网络社会的未来发展如何与其说是一个可预测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可创造的过程。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创造新型的网络文明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网络文明的创建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书斋里的革命,也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利,而是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自身的主体性去调动和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唤醒人们实践的超越本性和批判精神,使人们在与网络文化危机和困境相抗争的过程中,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的主体性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0-14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