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2012-11-06

1.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要面向社会需求对口培养人才,围绕国家提出的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做文章;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等设置相关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专门人才。

2.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农科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目前,大部分农科毕业生都选择了在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愿意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毕业生还比较少。据调查,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西部地区更低,而发达国家是3%~4%,可见,基层很需要农业科技人员,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3]。其次,积极向学生宣传自主创业的思想,树立到农村去当现代农民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另外,学校应在政策之上再给予适当的倾斜,给去基层、到西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奖励。

3.加强毕业生就业培训,增加农科学生面试技巧。针对农业单位招聘的特点,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如在准备材料、自我推荐、接受面试等方面,举办一些就业指导讲座,传授就业技巧,并通过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充分培养毕业生的自我推销能力。

4.重视农科专业就业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学校就业工作管理部门开展就业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到农科专业的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在就业指导、信息收集、招聘服务、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上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三)促进政工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政工队伍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员,肩负着教育引导育人、管理约束育人、服务支持育人的重任,只有他们具备了较强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重视政工队伍建设,将政工队伍变配角为主角,充分体现班主任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首先,必须把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高校师资培训系统之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其次,要经常送辅导员和班主任外出学习和交流,以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积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普通的心理学理论课,不仅仅是心理学理论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帮助其增加大量的感性认识。

(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聘任专业心理学教师,开设心理咨询专线电话或专用QQ,鼓励学生主动谈出心理困惑。应重视在学生中要建立信息员网络,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主动寻找、筛选、发现有心理障碍或有潜在障碍的学生。另外,学校心理咨询必须从单一和被动的障碍性咨询走向与发展性咨询并存,把现实咨询与学生今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尽力把咨询过程变成一个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训练过程,以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3]。

(六)及时给农科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农科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群体实际情况,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学校在制定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时,要能给农科学生进行适当的倾斜,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减少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各种压力。另外,学校要专门针对农科学生群体,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都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引导学生成才成人。

参考文献:

[1]金海燕,路平,林伟连.易发心理障碍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研究与探索,2004,(3):11-15.

[2]周敏.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及启示[J].农业教育研究,2008,(3):15-18.

[3]张竞乾.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3):25-27.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