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

2012-11-05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政治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确定任务和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政治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确定的政治理论观点或政治意识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把这种政治意识形态转变为个人意识,形成个人政治信仰的机制和规律。换句话说与政治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更强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怎样把一般的政治理论转变为特殊的个人政治信仰,把理论形态的政治思想变为实践形态的公民的政治思想。”[1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有学者认为,“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都把人的社会性这一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社会学是研究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学则只注重于研究政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政治教育现象;虽然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都研究人,社会学是把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来研究的,人的文化社会化过程或规律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把人作为一个政治人来研究的,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或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点。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都注重人的价值观研究,所不同的是,社会学注重于人的社会价值观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注重人的政治价值观研究。”[15](P69-70)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而心理学正好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借鉴心理学的有关原理,通过心理学的有关手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3]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伦理学、美学、行为学等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随着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学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学科关系的角度分析该学科的定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认为,要正确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学科定位,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全局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几个二级学科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四个二级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应用学科。由于除思想政治教育外马克思主义的其他4个二级学科在着重开展各自的理论研究的同时,又都义不容辞地开展理论教育、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所以,它们的交叉、渗透性是很强的,只是各自研究、实践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因而,对理论教育及其规律的关注,是5个二级学科共同的使命。[16]

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的这种学科定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该学科的特定内涵与特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共同具有的学科内涵和特点,即它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内的,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尽管它在名称上没有直接出现“马克思主义”字样,但实际上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中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四个二级学科。这个特点主要是它的应用性或教育性。[14]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有学者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许多重要概念如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德育等,没有作出明确的区分,也没有做出科学的界定。二是科际整合环节薄弱,研究方法尚不够丰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方法,主要表现为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经验问题研究多理性分析研究少,静态描述多动态分析少,宏观研究多中微观研究少等现象。三是个体分散研究多,集体协同研究少,这可能会影响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速度和后劲。四是学术研究的应然色彩较浓,实证程度还不够高。五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外借鉴未能与实际有机契合。对传统的继承只停留在一种范式的挖掘与保存,未能有效地把传统与实践问题相结合进行分析,缺乏在现实意义上的创新。对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多只是介绍、评述式的,不能很好契合于我国的实际,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服务。[4]

有学者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基本理论研究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学科的实践基础不够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够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够适应,与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不够适应,与个人争取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人生实践不够适应。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与学科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大量论著,特别是专业教材大量出版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而,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比较充分,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其他最新成果则不够充分,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理论,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相对滞后。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

论与学科理论研究的规范性要求存在距离。如概念范畴各说一套、理论阐述缺乏论据、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不足(甚至混乱)、将学科基本理论与学科的理论基础相混淆等。同时,由于大量引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没有经过本学科理论和范畴的严格整合,存在着消化不良、理解有误、运用不当、含糊不清等一些违背学术规范的现象,妨碍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学术品位的提升,学科形态不够成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面临着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自律问题。[17]

也有学者从问题研究与话语体系的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一是问题把握存在不足。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相当多的“研究”只是停留于话题层面,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论题层面,一些“研究”多为经验总结。二是话语体系创新仍显薄弱。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独特性不足,话语体系的发展性不够等方面。[18]还有学者认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逐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却日益体现着鲜明的自闭性,即相对缺少自觉、积极地在对相关学科有益成果吸纳的基础上思考、推进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而是在一种有意无意相对封闭的思路中,思考、推进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越来越细、越来越专;在硕士生培养层面,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的硕士点专业存在,但多有“划壑而治”者,多有“要耕好自己的田”的主张。这种情况,在博士生培养层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获得了极大发展,但在吸纳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或者说在真正的学科交叉、渗透的层面上开展同时又以“我”为主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却少之又少,更多的研究尚且处于继续、反复垦植本学科创建之初所提出、确立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学术领地的层面(当然,对这种继续、反复垦植,我们不应当完全否定),学术研究的视野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回应生动的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因而相对不足。[19]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