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心理语言因素

2012-11-03

斯林克尔提出这只有4个过程存在于晚期心理结构中。这一结构可以在人类语言关键期(12岁左右)后通过学习第二种语言开发出来。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第二语言获得概念,即第二语言结构的“化石化”(fossilization)。这一概念概括了第二语言学习中一个普遍现象,即学习者无论被改正多少次均会重复一个错误形式直到语言水平到达相当高的程度。很明显,斯林克尔的理论与乔姆斯基的传统理论相符,他们都力图根据一些可观察到的语言数据来描述语言学习者可能采用的心理过程。此外,斯林可尔还指出,过渡语言也好,近似语言或中间语言也好,都是由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出的一种系统,有些语言形式尽管给予大量纠正或反馈,都将以其特有的错误形式留在第二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表达中。

3 母语在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世界上的语言千差万别,但从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人类实现思维的有效手段。人类思维是有共同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是有共同性的。语言的共同性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的共同性,这是任何语言都少不了的。例如语言的抽象性、创造性、表意功能等。C·Hockett 曾例举了16种此类的共同性。另一种是相对的共同性,即根据各种语言总结出来的一些共同特征,但不一定每种语言都具有这些特征。像英语里有些句子的词序正好和汉语的句子词序一致。如:He bought a personal computer与汉语中“他买了一台电脑”正好一致,这种正迁移现象使学生掌握此类句子易如反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世界上不同语言社团所面对的现实大体上是一样的。相同的现实必然会使不同的语言具有共同性,尽管语言社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编码机制又必然会使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而英语则是词和句,但他们都是具有现成的、离散的、在语言社团中具有心理现实性三个特点,这就是隐含于特性背后的语言共同性的一种表现。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思维对语言的共同性起了重要作用。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多种语言之间被揭示出来的共同点也越来越多。语言的共同性与二语习得有密切的关系。世界上任何人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不论是否意识到他对语言的共同性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即通过事物的个性认识事物的共同性,当他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会把他通过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从人类语言的共同性看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是起到正迁移的作用的。Ellis(1994)认为,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二语习得者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思维是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进程的。

4 结束语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一个非常复杂心理过程,它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母语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通过分析,有助于在外语教学中重视母语的作用,并且不能忽视学生已经掌握母语这一事实,应利用母语优势去促进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Nemser, W. (1971). Approximative system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IRAL, 9(2), 115-123.

[2]?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RAL, 10(3), 209-231.

[3]?Shehan P. A. (2000) G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高虹. “心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获得过程的诠释”[J].佳斯木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Vol. 23 No. 6, 150-151.

[5]?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