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2-11-03

自卑心理。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自制力等方面处于劣势,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而且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看好,使高职生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同时,他们也为不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而痛苦,导致其心理危机时刻有爆发的可能。

脆弱的抗挫折能力。抗挫折能力弱是高职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关键原因。高职生初涉社会,往往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膨胀,对爱情、友谊和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由于自制力不强、社会经验匮乏及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使他们对未来所面临的困难和冲击估计不足,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心理就难以承受,容易导致精神崩溃。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

“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有28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我国15至34岁人群的第一死因。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自杀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外的自杀者90%有精神障碍,而在我国这个数字仅为63%”。[4]轻生问题已不仅是医疗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高职生心理危机日趋严重的现实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高职生的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应包括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处理系统与危机重估系统。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起着预防心理危机和在危机发生前预警的作用。对心理危机的最佳处理办法莫过于使心理危机不发生。因此,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可通过几方面的协作来发挥。首先是家庭。父母的行为处世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影响着子女的心理状况。当然,长期的积习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的,但父母多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多了解子女的内心状况,多给子女一些心理支持,能够避免一部分高职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次是学校。学校要建立强大的四级防护网络防止高职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一是建立心理咨询室,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对高职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针对有心理异常迹象的学生进行咨询,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接受心理咨询,消除将接受心理咨询视为不正常的观念;二是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反馈学校;三是对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使之成为兼职心理咨询员,利用其易于接近学生的优势及时将危机消除在摇篮中;四是引导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并进行培训,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当然,增强高职生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进行一些心理讲座与训练加以实现。此外,对学生进行成长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甚至效果更佳,“其内容可以包括高职学生生活适应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领导才能拓展训练、时间管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就业前的心理训练等”。[5]成长训练有助于直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危机处理系统是危机干预机制的核心。危机预警系统并不能将所有高职生都杜绝在危机之外,因此,一旦发生危机,危机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生命。危机处理系统的建立和良性运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紧密配合,缺一不可。高职生心理危机大多发生在学校,学校的危机处理系统首当其冲,学校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高度重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处理系统,从而保证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学校应成立危机处理委员会,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学工系统教师、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同组成,并应制定危机干预预案。在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时,危机处理委员会有调动学校所有可利用资源的权力。委员会各成员应明确分工,一旦发生学生心理危机,要迅速行动,采取挽救措施,同时通知家长共同处理。如果学生的心理危机进一步恶化,已超过学校和家长所能解决的范围,如产生严重的精神分裂时,学校和家长需要当机立断,迅速求助社会,请求社会专业心理治疗机构介入,学校和家长协助进行治疗。

经过危机处理系统的干预,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或是积极的结果,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解决,当事人消除心理障碍,回归健康;或是消极的结果,当事人精神完全崩溃或死亡,无法挽回。不管出现哪一种结果,危机处理结束之后,就要启动危机重估系统。在一次危机结束后,危机干预各方应对整个危机干预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干预绩效、探讨危机干预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对本次危机干预进行总体评价,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危机重估系统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下一次危机干预的成效,应通过积极的危机重估,避免使危机干预导向消极的结果,推动各方努力实现危机干预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世芬.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0,(10).

[2]车文博,张玲,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感受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

[3]李皓程.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5,(2).

[4]成建梅,李卉.自杀干预,让挽救成为可能[N].株洲日报,2005-12-12.

[5]张军民.浅谈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