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12-11-02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现状以及职业院校贫困生的基本特点,研究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有利于对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职业院校更是方兴未艾。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已达到237.43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2.3%,目前,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04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5%。在这一背景下,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正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处在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下的贫困生问题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中职业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表现特征、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等做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我国普通高校中的特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10%,贫困生约占20%。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者普遍认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一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引导,二是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三是不断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四是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形成健全的资助体系。

但是,通过万方数据系统全文期刊数据库对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模糊检索,鲜见针对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职业院校贫困生是高校贫困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按招生人数测算,职业院校贫困生人数约占高校贫困生总数的60%以上。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一群体势必还将继续扩大。如果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给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职业院校贫困生的现状与基本特点

(一)职业院校贫困生现状

高职院校是近几年兴起的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一般属于地区或地方性教育机构,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其招生范围往往限制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省的范围内,由于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导致职业院校贫困生的分布呈现出较大差异,沿海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中贫困生比例较小,而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则相对较大。

据不完全统计,职业院校学生中的贫困生来自农村的约占75%~80%,来自乡镇的约占15%~20%,来自城市的约占5%左右。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决定了其生源质量在高校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较低,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中途辍学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的一项公益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为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然而,截至2005年12月底,在申请助学贷款的贫困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只有14.6%,其中职业院校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的成功率更是远远低于其他高校。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达不到银行规定的良好标准。

据华南师范大学邱林等人对某职业学院1~4年级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5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说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王德强对某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在《健康心理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其他等方面,贫困生组较非贫困生组有显著差异,经对比分析,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某职业院校230名贫困生的调查发现,有52.3%的贫困生正在从事勤工助学工作,其动机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活困难状况和减轻家庭负担,其中半数人认为除以上两项原因外,从事勤工助学工作也可以得到适当的社会锻炼。没有从事勤工助学工作的贫困生则是因为勤工助学工作竞争激烈没有机会获得岗位,或认为学习时间不够、没有精力从事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集中在食堂服务、图书管理、校园卫生以及双休日校外临时岗位等方面。

(二)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特点

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可以从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两个方面观察与分析。

积极心理主要表现为:具有积极向上、自强自立、意志坚强的品质,学习刻苦,目标明确,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能吃苦耐劳,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适应能力与自立意识较强,能主动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靠自己的双手解决实际困难,能怀着感恩的心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信奉古人的一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视困难为人生一大财富,坚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与敏感心理和虚荣与妒忌心理。自卑是个人对自己在外貌、能力、处境等方面的一种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自卑心理是多数贫困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有些贫困生则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充满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有时外在情绪表现出抑郁消沉,缺乏信心。在人际交往中,对于涉及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把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当成是对自己的嘲弄、怜悯,甚至充满敌意,表现出过度敏感。由于强烈的自尊与自卑交织在一起,部分贫困生容易产生虚荣心理。他们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唯恐暴露自己家庭的贫困。在生活上极力包装自己,消费大手大脚,甚至拒绝父母来校探望,但其内心深处又深感不安,觉得对不起父母,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难以自拔。少数贫困生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体验,对经济条件优裕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妒忌心理,往往采取贬低甚至损害他人的手段以求心理平衡。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贫困生的现实困难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从2000年开始,我国逐步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贫困生经济上的压力。但是,从实际操作的结果来看,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对于职业院校的绝大多数贫困生而言,只能是天上的月亮,水中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这是因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偏低,预期就业收入不高,银行对其还贷能力心存疑虑,导致在执行政策时出现“嫌贫爱富”的现象。职业院校较之其他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比较单一,校内达到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更是如凤毛麟角。因此,对贫困生的资助实在是力不从心,对于4000~8000元的高额学费,有限的学费减免仅具象征意义。每年政府助学金、奖学金分配给职业院校的额度比例偏低,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职业院校的贫困生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虽然现在大学生勤工助学既有助于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但是目前学校所能解决的助学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所从事的又往往是重复性强、耗时间的简单体力劳动,不仅加重了贫困生的生活压力,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学习和休息时间,沉重的身心和学业负担,严重地影响了贫困生的正常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工作队伍不够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亟待提高职业院校考虑到自身的发展,严格限制人员配备与引进,导致学工系统人力严重紧缺。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工作队伍都是超负荷运转,忙于应付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另外,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亟待提高。据调查,在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中,接受过心理学教育的比例极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指导,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欠科学。因此,动员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特别是加强对教师、学生工作干部与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报刊、电视等媒体屡有大学生因贫困而引发严重社会事件的报道,遗憾的是,尽管这些报道骇人听闻,但人们并没有感到自己或周围的学生有什么大问题,照常上课、学习,缺乏危机感与社会责任感,没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现代学校教育的高度来认识。有的院校存在以心理咨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用被动教育替代主动教育。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对防止大学生因贫困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