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国际关系的心理分析方法

2012-11-02

国际政治归根到底是由人来进行的,人的本性和情绪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国际政治的事态和进程。不论怎样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途径,国际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人的历史哲学和主观的政治价值,即便是经济学这种比较严谨和规范化的社会科学门类,也无法完全解读个人和各种经济单元(公司、企业、政府部门等等)的复杂行为及其动机,无法说明市场的和非市场的各种现象。国际关系所研究的对象的丰富多样性,是再好的自然科学家和系统科学家也无法概括的。如果把国家仅仅当成无差别无个性的实体或社会及民众利益的代表对待,他们所讨论的国际政治的结构和内涵往往显得特别单一和单薄。心理学派的出现在方法论意义上是一次革新,开创了国际关系研究新的视角。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方法论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分析只是一种宏观理论,而运用心理学、生物学方法的研究则创立了一种微观的视角。这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法的一种延展,有助于国际关系学科体系的完善,使国际关系研究的人性化成为可能。

国际关系历史的发展看上去混沌不清,难以把握,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究其原因,还是人性在“作祟”,是由人组成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作用。人的思维永远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本来就是一半理性、一半非理性的动物,就像恩格斯说的,人始终是“半截子的唯心主义”。历史上的偶然性根源往往在于人的非理性和“犯迷糊”。可以说,没有人及其理性和非理性,就没有复杂性与偶然性,国际政治也就不会存在。

然而,任何理论只是在某一特定领域、特定时空和特定假定下具有解释力。微观心理分析并非无懈可击,它仍存在一定内在缺陷。首先,具体的国际关系实践和个案存在着许多突发的变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学研究中注重运用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其理论多来自于实验结果和动物行为研究,所以,盲目地将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政治事务的分析将导致研究的僵化和灾难。其次,我们可能无法确定个人行为的动力与动机是如何转化成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动力和动机的,更不用说确定它们是如何转化成决定战争或和平的国家公共政策决策的动力和动机了。第三,现有的个体心理的研究、国家决策和危机的心理分析等大部分都拘泥于欧美文化情境,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素材的缺乏造成了该研究领域的偏向。建立在这种文化情境上的研究结论与成果,其普遍性受到质疑。最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科学化还是具有一定的限度。心理学中的因果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必然关系,而国际关系是非常复杂、凌乱,各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大量存在。因此,心理分析的微观理论应与体系分析的宏观理论相结合,这也正是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法]米歇尔·吉拉尔.幻想与发明——个人回归国际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5]朱智闲.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王逸舟.个性,心理与国际政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4).

[9]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M].人民出版社,2001.

[10][美]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思想之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商务印书馆,1988.

[12][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3][美]伦纳德·伯克威茨.社会心理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14][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5]但兴捂.科学化及其限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3).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