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说理教育的劝导机制探索

2012-11-02

(二)从主体的情绪和行为入手,建立逆向的劝导机制

主体的态度通过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而这种情绪和行为给对象带来的影响结果又会反馈给主体: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如认为对,会巩固其态度;如认为不对,会动摇其态度。所以,劝导者帮助主体形成适当的行为并及时提供对行为的反馈评价应是该机制的核心。

态度主体建立行为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是模仿,它使个体更具有主动性,更为自觉自愿。模仿效果大小取决于榜样的名望和地位,榜样与自己在诸方面的相似程度以及榜样行为的结果,如子女模仿父母,学生模仿教师,追星族模仿明星都是常见的。“严责于一人,威加于三军”,则可理解为模仿的防范之举。这说明,教育者在劝导过程中除了“说理”,还要“行理”,做到言行一致,同时适时提供恰当的榜样,确立并贯彻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

行为建立后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左右态度:行为情境中的积极因素(使人欢快的因素)和消极因素(使人不愉快的因素)一旦和说服性信息伴随出现,可以起到提高或降低信息的作用:诸如积极的因素使个体处于很好的精神状态或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因而也增加了信息的肯定性。而信息到底是让人愉快还是不愉快,这首先是比较的结果。“人们能否得到激励,所得的报酬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比较别人得了多少报酬,即公平的感觉取决于比较的矢向。”[5]显然,劝导者可借改变比较的矢向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李笠翁退一步改变比较对象获得精神胜利的“贫贱行乐法”便道出了比较的奥妙之处。其次,参照群体对行为的评价和态度影响个体的感受。由于从众心理,群体和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可以引起诸多劝导说服意义上的思考:个体往往希望自己与群体成员相同,并在和群体比较中估价自己;个体对群体有依附性,如果个体与群体意见一致,就得到群体的赞同和支持,否则将受到群体反对和排挤。可见,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常常是目标靶接受或抵制他人说服的潜在条件。劝导者在确定或利用参照群体时要充分考虑到:一是参照群体在态度改变上发生有效影响的原因是人们在喜欢和相似性的基础上,才会重视群体信息的可靠性与对群体的信任;二是群体的首领可借助群体的认同功能自上而下地灌输信息;三是群体对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有所期待,而个人也竭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博取奖赏,贴标签的方法往往也成为群体劝导的有效方法,如乖孩子、好学生、老实人等,它会成为个人行为的预期目标;四是群体的行为和态度可以互相感染、互相鼓励,为了保持群体的一致意见,必须严厉惩罚偏离者。

参考文献:

[1]王丽.运用态度改变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J].社会心理科学,2005,(3).

[2][3]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5]王政庭.中外劝导艺术博观[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