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努力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高职院校要通过种种措施,创造出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这是化解他们心理矛盾的基础。
第一,淡化“贫困”意识,保护贫困生的经济隐私权。由于“贫困”两字很容易使人们把它与“弱者”联系在一起,而贫困生又是自尊心强的群体,如果过多地去强调、突出贫困生的“贫困”特点,这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学校应把工作做细做实,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从中筛选出贫困学生的名单,为他们专门建立详细档案。有条件的话,学校可以单独设立管理贫困生的办公室,缩小工作的中间环节,主动地去保护贫困生的经济隐私权。
第二,优化环境,拓展贫困生的心理空间。优良、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化解贫困生的心理矛盾有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学校要通过创造一个整洁、美好的校园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欣赏价值和教育意义,这样让贫困生有一种身处其中的愉悦感、轻松感和自豪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他们的消极、不良的心态。
第三,强调教育,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学校不要过多地呼吁如何救助贫困生,因为救助往往会让人感到这是一种施舍,而要提倡一种经常性的教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宣传,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现实生活中不能缺少钱,但钱也不是万能的”内涵,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创造和奉献,从而使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做到人穷志不短。这种教育的方式实际上是为贫困生提供一种心理的支持。
2.调整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办法,激发和完善贫困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
第一,举办专题讲座,帮助贫困生摆脱世俗观念的羁绊。自卑感强是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也是其他一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在新生进校后不久,为他们开设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的讲座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让贫困生对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种深刻的认识,从而产生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能完善自己的信心。
第二,进行心理测试,让贫困生学会解决一般性的心理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一些学生社团,如很多高校都有的大学生心理协会,由咨询老师出面,利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量表,如SCL-90心理评定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等对贫困生进行测试,使他们能及时了解自己在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足。咨询老师也要趁热打铁,通过现场示范和对大学生中典型案例的分析,使他们了解一些能完善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技术,从而解决自身一般性的心理疑难问题。
第三,开展团体训练,让贫困生学会接受自己。团体训练的最大益处在于贫困生之间能相互地交流,相互地了解。由于贫困生的自卑,往往使他们有一种自闭的心理,其实他们十分地渴望与别人的交往。团体能在很多方面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团体的情境中,让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学会给别人带来快乐,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学会接受自己,从而形成较高水平的自我认知。
第四,创造各种机会,为贫困生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场所。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潜能并不能都发挥出来。而贫困生自身存在的自卑、无助、自闭等不良心理,更加不利于他们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多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尽可能地为贫困生创造各种机会,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一旦他们的潜能被挖掘出来,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便可能得到一个提高。当这种良性循环形成以后,贫困生身上的矛盾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第五,完善个别咨询,解决个性的心理问题。有时团体咨询不能解决贫困生所有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个别咨询作为补充。现在很多的高校都开辟了心理咨询室,也有不少院校设立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的心理咨询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对贫困生,由于他们的自尊和自闭的心理,心理咨询教师更要采取主动出击的形式,发出邀请函,约贫困生来谈,通过主动与他们的谈话,解决他们个体性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贫困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扶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这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