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探索

2012-11-01

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的心理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隶属于同一社会历史发展系统,二者始终处于相互联系与不断作用的过程中,它们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和谐变性。所以,某一历史时期人物的心理可视为对同一时期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映射。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思维模式的改变,人的心理不断发生历史性的变异,导致反映人的心理特征与规律的心理学理论不断面临失效与被更新的命运。如在20世纪50年代,费斯廷格提出一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称为“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总是希望准确地评价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个体往往选择某些他人作为标准,将自己与对方加以比较。社会比较理论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普遍接受。但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特别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拒绝或反对以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定义或评价自己,相反要求以自己的标准改造他人与社会。这说明随着历史与文化的变迁,社会比较理论所赖以建立的人的心理事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异,该理论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价。

不仅人的心理是历史的,各种心理学理论同样具有历史性。当代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意义心理学、话语分析、叙事研究等都是基于对心理和心理学的文化历史性的认识。这些新的研究模式希望借助于文化、语言、意义特别是时代精神的媒介理解和解释人的心理,代表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因此,心理学史作为对心理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记录及其研究,不只是一部心理学的学科史,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也是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的学科史相比,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原因。

三、重视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是双重意义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然而,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种现状与我国大学心理学系长期以来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有关。比之西方心理学,即便是在实用主义与操作主义盛行、理论研究相对不受重视的美国,心理学史也一直是大学心理学系的主干课程之一。而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观念原因),在某些大学,心理学史甚至没有列入心理学系的必修课目。即便是那些已经将心理学史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大学心理学系,教学时数也最多安排一学期,一般不超过60学时,多数为40学时。在这样短的教学时数内,授课教师不得不将深厚庞杂的心理学历史与体系加以高度浓缩,以概略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在什么时代、由什么人、创建了哪一种心理学流派等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心理学史作为一门史学课程的专业特点从中丧失殆尽,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体系,培养他们学科理论素养和批判性,历史性思维的能力,更为糟糕的是,在学生心目中普遍造成一种错误印象,即心理学史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那些生硬的历史知识,除了考试取得学分之外别无益处,心理学史于是成为纯粹的学习“负担”。

由于对历史与理论研究存有偏见,心理学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在我国大学心理学系长期不受重视,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课时少,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现有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心理学史的师资和研究力量相对不足。目前,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译、述、评相对多一些,而真正高水平的、创新性的心理学史研究成果很少,心理学史研究对于整个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学史的专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由此陷入被动的恶性循环。

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如果把普通心理学视为心理学的横切面,那么,心理学史应该是心理学的纵切面。要想使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发展脉络,心理学史不应仅仅作为对心理学课程体系的丰富或者对于其他主干课程的补充,而应该与普通心理学并重,作为心理学最重要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之一。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考虑通过学科知识的横断面与纵切面的交叉,帮助学生首先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架,以便有效同化各分支学科的知识。只有当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真正受到重视,只有当心理学史本身成为学习和研究者的真正兴趣所在,只有当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本身能够成为对学习和研究的酬赏,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史才能真正成为有意义、有激情、有效果的研究,才能真正促进心理学的学科的发展,并丰富和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